【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邵玉銘著)連載6

醒報編輯部 2022/04/06 09:39 點閱 1829 次
那天中外記者發言踴躍,而李總統(左)談興甚濃,於是記者會進行了一小時五十二分鐘,這恐怕打破了各國總統記者會的紀錄。(網路截圖)
那天中外記者發言踴躍,而李總統(左)談興甚濃,於是記者會進行了一小時五十二分鐘,這恐怕打破了各國總統記者會的紀錄。(網路截圖)

三、李登輝總統
我與李前總統初識於政大國關中心。杭立武先生擔任國關中心主任期間(一九七二—一九七五),在中心附設「外交小組」與「經濟小組」,李前總統為經濟小組之成員。這兩個小組成員都是國內研究外交與經濟事務之翹楚。杭先生將這兩個小組的許多建言,直接呈報給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頗受重視。

由於此一緣故,李登輝先生對國關中心特有情誼。我在中心任內,他有次來巡視,對我及中心的工作多所嘉勉,並且經常要求我提供各種資料供其參考,尤其是關於香港情勢。出任局長後,在許多場合都有與他見面之機會。經國先生一月十三日逝世,當晚八時他宣誓繼任總統,我即刻成為他的發言人。

由於國際新聞媒體對台灣的領導人只知有兩蔣,對這位農經學者出身的李總統並無任何印象,所以我向他建議舉行一次中外記者會,他立刻同意。

規劃中外記者會

我國自行憲以來,一共只舉行過三次總統中外記者會,兩次是蔣中正總統任內,一次是嚴家淦總統任內,所以李總統的記者會是第四次。但當我調閱新聞局檔案,並無前三次記者會的資料,只好自行規畫。

我做了幾個決定:一、在總統府介壽堂舉辦,因為介壽堂莊嚴肅穆;二、廣邀中外媒體,除六十九位國內記者之外,亦有外國記者五十七位,涵蓋全球著名的電視網、通訊社、雜誌和報紙。因為有外國記者,原本想找即席翻譯公司做現場傳譯,但當時國內尚無此等公司,只好自己上場。

記者會之前,我與李總統商議,記者會以一小時為原則,但如記者會狀況良好,可酌予延長。結果那天中外記者發言踴躍,而李總統談興甚濃,於是記者會進行了一小時五十二分鐘,這恐怕打破了各國總統記者會的紀錄。

李總統一共回答二十七個問題,其中包括五個外國媒體的提問。關於兩岸關係,李總統重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之三不政策;反對一國兩制,但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

他也宣布其反對台獨的立場,說:「第一,目前的台獨,依法來說是非法的;第二,從歷史上看起來,就中國的傳統來說,這是不能存在的;第三,台獨本身在國際上及國內都沒有辦法生存。」但整個記者會回答的最高潮,是回答二二八的問題。

他提到他的個人哲學是「社會應該有平衡、對人應該有愛」,他說:這個悲劇每年都反覆被拿出來:「二二八不要忘記」,這是不是違反愛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個社會就不會有一天安定,完全以政治的立場想要把這個東西拿出來進行煽動的話,本人是反對的。

登輝先生向前看

他又說:「為了進步,眼睛要看前面,不要看後面。」然後他以這樣的一段話來結束記者會:本人常常說,把心裡的黑影子拿掉,拿出自己對國家的信心,對將來的希望,這是本人在今天的記者招待會最後要講的一句話。(註16)

當《紐約時報》等五位外國記者發問時,我負責傳譯的工作。為了達到國際宣傳的效果,我動員了新聞局資料編譯處所有同仁,在記者會舉行後幾個小時之內,記者會全文就發到新聞局所有駐外單位,由他們向世界各地傳播。

國內的媒體對這次的記者會非常稱讚,指出我國政府舉行記者會,多年傳統是要求記者事先提出問題,由幕僚寫好答案,再照本宣科回答,這次則完全是現場直接問答,沒有任何套招(註17)。一位外國記者事後表示:「李總統記者會,中外記者能隨心所欲的就各種問題發問,總統回答的頻率很高,整個記者會自由開放的氣氛是其他的國家所無法相比的。」(註18)某報對新聞局處理此次記者會有如下讚語:

行政院新聞局負責此項大規模記者會的幕僚作業,使記者會進行得有條不紊,是一大功臣。但邵局長擔任即席傳譯工作,反應迅速,英文能力嫻熟,亦令場內外人士稱許有加。

記者會會後,國際媒體一共有一百五十多篇次的報導。從一九八七年七月宣布解除戒嚴,到李總統繼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國際媒體一共有四千八百多篇次的報導。這樣密集、大量而又正面的報導,應屬空前。

一九九○年四月,總統府任命邱進益副祕書長為總統府發言人,自此我即不再為李登輝總統發言。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二日,李登輝就任我國第八任總統後第一次記者會,此時總統府雖已有發言人,但總統府仍請我來主持這次記者會,並擔任傳譯。此後,李總統中外記者會都改由邱發言人主持,我終於卸下了這個擔子。

註16《中國時報》(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17《聯合報》(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18同上註。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