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歲月〉從《隔壁的房間》看安樂死

朱全斌 2024/12/08 12:24 點閱 2159 次
探討死亡似乎是個哲學議題,《隔壁的房間》卻以詩意、童話般的角度詮釋。(電影公司劇照)
探討死亡似乎是個哲學議題,《隔壁的房間》卻以詩意、童話般的角度詮釋。(電影公司劇照)

與其說《隔壁的房間》是在探討如何死,我注意到的卻都是它在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活,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有空出足夠的時間給它們嗎?是否要等到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才能醒悟呢?

人生很短,而且等過了中年之後,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強,大部分的人都不肯面對生死的議題,像片中的英格麗就是,直到多年未見的好友瑪莎突然傳來癌末的消息,她才選擇面對,並承諾陪她走完生命最終的一段。

合乎安樂死的條件

瑪莎決定按照她自己的方式來離開人世,但是她的處境跟最近掀起熱烈討論的瓊瑤不同,她已經被醫生宣告大約僅餘一個月的壽命,如果在荷蘭或瑞士,她應已合乎安樂死的條件,然而她卻選擇了要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自己來執行,她設法透過網路取得了藥物,而這在美國尚屬非法。

瑪莎懇求英格麗陪她走完最後一程,這等於是要朋友冒著犯罪被捕的風險,而英格麗竟然也答應了,然而她們共度的最後時光卻讓我們看到什麼才是生命中最應該珍惜的。

大部分人都跟她們年輕時一樣,被工作、慾望、刺激品以及成就的渴望佔據了生命,人類的野心不但帶來戰爭,也危害了我們的地球,而失能的家庭與職場競爭也導致親子與人際關係的崩壞,但到了生命最終章,原來我們看重的一切,忽然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臨終者的卑微心願

固然那些由人類創造出的美好事物,如書籍、音樂、電影、藝術品,依舊可以撫慰人心,但是也無福消受了。看到片中瑪莎因為身體每況愈下(雖然已經過分美化,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而很多事都不能做了,不免令我想起十年前妻子臨終前的悲慘情形,她當時的要求十分卑微,不過是能夠蓋著柔軟的棉被,聽著她喜愛的音樂,然後可以有紙筆讓她繼續爬梳文字而已,只是急遽惡化的病情,連這些都成了奢侈的需求。

瑪莎沒有像我妻子那樣熬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動大手術,所以她還可以擁有好友的陪伴,在美麗的環境下,曬著太陽,吹著微風,聽著鳥叫蟲鳴,並且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走完她人生最後的旅程,唯一遺憾的是在生前沒有跟女兒和解。或者這是電影,由自己執行的安樂死也不可能如此的美好,但是片中提出的一個觀念倒是很具有啟發性。

英格麗的男友德米安跟她說:「我很欽佩妳可以這樣,即使知道悲劇在前,仍然可以帶著喜悅,有品質地陪她過好最後的每一天。」


”AA”
一對要好的老朋友討論與經歷死亡。(電影公司劇照)

有品質、有尊嚴的死

是的,人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會死,而每個人也都會跟自己親愛的人經歷生離死別,這是每個人的生命劇本都已預先寫好的悲劇結尾,我想安樂死或許可以讓我們避免掉肉身的痛苦,以及維持最後的尊嚴,但是卻救不回一個也許帶著遺憾以及浪費掉的人生。

因此,如果我們不想跟瑪莎一樣留下遺憾,就趕快跟我們重要的關係和解吧,而且不要等到我們重視的人都要走了,才提供像英格麗那樣有品質的陪伴,相處的時候就好好地說話跟聆聽,減少滑手機的時間,另外也好好地去親近一下大自然吧。

而如果你是瑪莎,在身邊卻連一個英格麗這樣的好友也想不出來,那麼,可能就是真的到了需要反省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