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話大冒險〉公司減資複雜化 主管機關應保護投資人

魏邦賢 2022/03/28 11:41 點閱 1845 次

台股今年除權除息行情,最熱門的話題應該是現金減資潮,由長榮海運減資6成開第一槍,惹怒投資人,隔日跌停板,後續還有14家上市櫃公司減資,大老闆動機不同,濫用財務手段,市場未必買單,如何妥善規範減資要件,金管會應出面保護投資人權利。

現金減資動機複雜

過去企業辦理現金減資,不外乎2大原因,其一是公司手中現金太多,又無重大資本支出計劃,希望適度降低資本額,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透過退還股款,達到減資目的。

另一個減資原因是公司嚴重虧損,透過減資縮小資本額,打消累計虧損,再設法引進新投資人之資金,健全財務結構,重新出發。減資同時,如果股價適時調整上漲,使總市值不變,投資人尚不致遭到跌價損失,動機單純,爭議不多。

不過近年減資逐漸滲入大老闆不同動機,越來越複雜。這種現象,應以國巨減資案為範例,第一次瘦身減資後,股價不斷翻身,成為飈股,今年又決定第5度減資,大量退還股款,市場引為經典,誤認減資一定造成股價大漲,不過這次長榮海運踢到大鐵板,投資人看法應該已經改變。

長榮海運減資踢鐵板

至今年3月底止,長榮海運後續14家計劃辦理減資的公司,包括長興、中環、合勤控、凱美、國巨、正航資訊、美隆電、同欣電、金像電、好樂迪、巨路、云辰、東森、育富,減資幅度從5%至79%不等,動機原因各有不同。減資總金額高達374億元,影響108萬股東權益,後遺症不容忽視。

過去企業減資動機單純,小額投資人即使股份減少,甚至成為零股,只要股價適度反應,也能忍受,在市場上再買進零股,湊成整張。但是對於大股東而言,既可不用擔心股息繳交所得稅問題,也不用付二代健保補充費2.11%,又影響不到經營權,一本萬利,何樂不為,也成為大股東樂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減資動機不再單純

不過最近現金減資潛在原因,又增加2大變數,值得投資人重視。其一是涉及經營權之爭,大老闆想要藉減資之便,再引進矚意的合作對象新資金,對抗競爭對手;另一可能的問題是市場發生變化,有衰退趨勢,為美化帳上獲利,維持股價,透過減資達到漲價目的,這也是投資人必須洞察玄機之處。

這次長榮海運這次大幅減資6成,決議配發現金股利18元,加計減資退還股東6元,合計配發現金24元,殖利率高達15%,卻得不到投資人認同,恐怕正好滲雜著這兩項原因而導致股價暴跌,統計3月16日至23日,三大法人賣超達3萬張。

市場除了懷疑長榮海運這次大減資背後真正目的,另一疑慮是為什麼大股東選擇棄船,例如台驊為何要賣出長榮海運持股?加上航運股成為當沖投機客最愛,每日當沖比重佔成交量曾達6成,價格不穩定,投資環境欠佳,有所疑慮,導致投資人不願長期持有。

金管會應關注減資

不過真正投資人擔心的問題,恐怕是一路暴漲的跨太平洋航線從去年十一長假前,航運價格罕見大跳水,3天跌掉3個月漲幅,熱門航線跌22%,最近華爾街投資銀行發表報告指出,目前運價正處於「3P」,即能源、峰值、溢價的壓力拐點,船舶運力不再緊張,加上電力短缺,假日空船減少等因素,航運股股價恐將進一步滑落。

換言之,航運市場是否將盛極而衰,走入空頭,恐怕才是投資人最大的憂慮,不論如何,減資議題複雜化之後,投資人不再輕易買單,企業大老闆不應再將減資,作為遂行個人節稅牟利、經營權鬥爭,或因應市場景氣變化,美化財報之用。

主管機關金管會應對企業減資作更嚴格規範,使其回歸會計學理正當用途,符合企業經營真正需求之用,防止大老闆謀求私利,損害廣大投資人權利,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