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盼落實校園民主 校長持保留態度

簡嘉佑 2021/11/08 18:50 點閱 10369 次
臺學聯認為學生參與的比例僅1/10,未能落實真正的師生共治。且校方長期以來的「家父思想」都將學生視為「幼體化」、「不成熟」的存在。(中央社)
臺學聯認為學生參與的比例僅1/10,未能落實真正的師生共治。且校方長期以來的「家父思想」都將學生視為「幼體化」、「不成熟」的存在。(中央社)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學生究竟是不是校園的主體?校方與學生代表的看法大不同。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表示,學生參與的權限若沒有適當的規範與限制,就會混淆「施教者」與「受教者」的位置。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則說,有些學生為彰顯自主地位,會出現「為反對而反對」的狀況。但前臺學聯副主委謝佩玲則說,一直以來校方自居管理者的家父思維,恐讓學生遭到「幼體化」,應朝師生共治邁進。

大學法只是第一步

臺學聯與立委范雲於1日提出修正大學法的訴求,盼提高學生在校務會議的比例、檢討校長遴選制度,並建請政府召開高教國是會議,解決台灣高教沉痾。

謝佩玲表示,其實現在有相當多學生參與的問題需要改變,而《大學法》只是一切學校制度的上位法。目前提高校務會議學生比例的訴求只是最低度的保障,因為如果比例不改變的話,就是形式上的參與而已,一點實質影響力與決策權都沒有。

學生什麼都管嗎?

張瑞雄校長受訪時提到,「學校的治理牽涉到太多專業」。他說,學生到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外加經營社團就已經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學生在此情況下是否還有餘裕進入校務管理,他表示質疑。

吳永乾也認為,學生能夠參與決策的項目需要受規範,許多學校管理的項目並非學生身分能夠插手,如人事制度專任三級、校園行政等。校務會議內容包山包海,若沒有對學生代表有足夠的規範,是不可能執行的。他也表示,學生能在表達與聽取意見中學習經驗,即顯現校園的透明與民主。

臺學聯指出,各大校務議案都可能牽涉與學生的基本權益。排除或限縮學生代表的決定,並不符合民主精神。更甚者,在校務會議上占有極大比例的一級主管及教師,對於不利於學生,但有利於行政方的議案卻有極高的掌握度。

學生遭「幼體化」

張瑞雄表示,雖然學生代表在會議上有良好的意見,但除了校務會議,學校每個學期也會召開學生、校長面對面溝通的「校長有約」。其實學生要反映意見的管道很多,不一定要透過校務會議。所以校務會議就是針對會議的提案來討論,平常的校務事件可以透過其他管道來建議。即使學生參與議案討論,也需先做足功課,才有參考價值。

謝佩玲說,學校治理有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就是學校包含校方、老師與學生三方。但學生通常在這個治理校園的議題中被隱沒,其實也顯現校方一直以來的「家父思維」,企圖將學生「幼體化」、「不成熟」的存在。她認為,這種校方擔任管理者的思維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