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半球化」 應縮短供應鏈、在地化

呂翔禾 2021/10/26 12:29 點閱 9298 次
玉山科技論壇上,各領域專家紛紛以各自所長向政府與企業提議科技轉型的路徑,主要聚焦於在地化、縮短供應鏈等。左起張善政前院長、李世光董事長、李紀珠理事長、黃欽勇社長、簡立峰獨董與王定愷總經理(網路截圖)
玉山科技論壇上,各領域專家紛紛以各自所長向政府與企業提議科技轉型的路徑,主要聚焦於在地化、縮短供應鏈等。左起張善政前院長、李世光董事長、李紀珠理事長、黃欽勇社長、簡立峰獨董與王定愷總經理(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面對美中相爭,供應鏈與規格因此分裂,台灣廠商要設法縮短供應鏈!」26日的玉山科技論壇上,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建議企業要擺脫過去大量生產思維,轉向在地化的全球經營;Appier與iKala獨立董事簡立峰則認為,傳統企業要多鼓勵年輕軟體工程師發展AI;亞馬遜AWS香港暨台灣區總經理王定愷提醒企業要注意雲端服務,才能布局全世界。

供應鏈在地化

由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主持的第一場論壇,邀請到工研院資策會董事長李世光、黃欽勇、簡立峰與王定愷討論台灣面對世界供應鏈大幅變化、美中對抗的環境中,化被動與主動而尋找先機。黃欽勇認為,過去台灣的筆電、零組件生產鏈替全世界的科技進展有著重大貢獻,若沒有這些良好的基礎,就不會有現在智慧手機、AI的發展。

但他提到,美中如今貿易、科技爭鋒相對,加上如電動車等新科技無論越南、菲律賓各國都躍躍欲試,如何在這樣的變局中維持台灣的競爭優勢?他認為,雖然是全球布局,但過去由「單一地方生產大量產品、再賣到全世界」的模式已經過時,現在還是要布局全球,但要根據各地的市場、政府與環境不同而建立在地化生產鏈,「現在供應鏈已經分散化了。」

增加行銷與創新

黃欽勇指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曾提到,現在是G2、One World、兩個系統的世界,台灣需要注意世界各地的要求,例如美國可能因為美墨邊境難民增加,而希望台灣更多半導體廠商到邊境設廠;加拿大最大的零件廠商也想跟台灣合作,而印度目前急需外國協助建立新工業體系,台灣本身雖然很有實力,但也要增強世界行銷、調查市場的能力。

前谷歌台灣區總經理、現Appier與iKala獨立董事簡立峰則說,歐美汽車廠牌經營已久,台灣要從軟體與服務切入電動車產業,再結合台灣零組件優勢,才能創造更好的機會。他也呼籲台灣第一代創業的企業家多給年輕人機會,讓更多軟體工程師獲得發揮、創新的空間,甚至對新創產業有更多資助,台灣近年來開始有獨角獸企業冒出頭,這就是很好的現象。

資料與軟硬體結合

「其實台灣機會很多,只是我們需要用『減法』好好選擇。」簡立峰也提到在地化的趨勢說,過去的生產模式是全球化、大量生產,但年輕人喜歡的是品牌、軟體,在這方面台灣的AI與半導體都很有機會,過去台灣太關注於軟體服務,但台灣的市場不大,因此才會有過去所謂互聯網「失落的10年」。

「未來是資料(Data)的世界。」王定愷則提醒,如果企業能將本身產業結合雲端,就可以讓發展空間擴增,無論在哪裡,只要將服務與資訊從雲端下載,搭配前面提到在地化的趨勢,藉由創新激發更多新軟體的使用經驗。他也再三強調說,台灣的半導體優勢非常大,如何結合軟硬體進行創新,年輕世代與傳統IT產業的結合非常重要。

留意世界減碳趨勢

李世光則提醒企業家說,目前世界的減碳浪潮正逐漸擴大,他建議企業家從能源系統轉型、提升企業效率、綠色供應鏈等面向著手:以轉型來說,現在Google Map也將開始引入「最佳減碳路徑」、台電的配電模式也從成本考量轉型為減排考量;另外可透過增加水、碳回收等方式提升效率與轉型綠色供應鏈,如台泥的碳回收、減少船運並轉向鄰近供應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