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券的思考

林意玲 2021/09/15 21:07 點閱 4521 次

樓梯響了很久,民眾即將盼到下周可以開始預約5000元的振興券了。

政府興致勃勃的規畫了一堆加碼券讓幸運的民眾中籤消費,民間也開始綁定數位券發展商機。

振興券當然可以說是鬱卒的歲月裡一點小確幸。但不能忘記它的本質是:

1.這錢本是我的納稅錢,分回給我一點,而且是要用掉才行;

2.我在疫情受到的損失,不知道是5000元的多少倍,這一點錢不夠塞牙縫。

民眾最期望的是經濟環境的改變,讓大環境能恢復活力,上班賺錢、正常消費。

最期望的是疫情的解封,可以打足疫苗、可以不用戴口罩、可以趴趴走,不懼疫情延燒。

經濟學家不看好振興券的振興效果,主要在於:

1.擔心大家還沒打足疫苗,短時間全民出動消費,勢必造成群聚效應;

2.也因為疫苗還沒有打足,經濟活動無法全面解封,各行各業不能全力施展,只能度小月;

3.不論是數位券或紙本券,其面額只優惠少數懂得吸收大額券的商家,與有能力撒銀子投資配套的企業,小商家能振興的幅度非常有限,令人遺憾。

問大家會不會去登記、去領振興券呢?「不領白不領!」應該大家還是不會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的,問題是,這振興券既然是要發給人民,不能做得有誠意一點嗎?

照規定,全民都要自行預約登記,才有數位券使用,或是按時間前往領取紙本券,問題是,會不會有人不會辦理或不想預約領券呢?

振興券的發放,怎麼這麼像「嗟,來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