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2025「非核家園」恐重創台灣

醒報編輯部 2021/09/12 12:38 點閱 4294 次

民國109年我國的能源供給有91.3%來自化石能源(煤、天然氣與石油),而第二大供給源是核能,佔比6.57%,在民進黨政府規劃下,到了2025年年底,所有核能電廠都將除役,這個將近7%的差額能全由綠能補上嗎?看來很難!

面臨減碳壓力

因為2020年的水力、太陽光電、太陽熱能、風電合起來只佔0.87%,比起2016年政黨輪替時的0.68%只增加了0.2個百分點。假設未來五年台灣綠能發電突飛猛進,其佔比增加1個百分點(是民進黨執政五年以來的五倍),那麼,2025年台灣的能源至少還有95%來自含碳能源。

碳足跡居高不下馬上就影響到我國外銷競爭力。去年以來國際連鎖大企業如蘋果、亞馬遜、IBM、微軟,IKEA,賓士、星巴克、沃爾瑪等全都加入RE100行列,要求供應鏈的碳足跡逐年下降且以數量小的優先為採購對象;台灣「護國群山」如台積電、聯電、台達電、宏碁、鴻海等也名列RE100,面臨減碳壓力。

許多銀行、保險業也服膺金管會規定,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很多公司都蓋綠色建築,在屋頂做陽光發電,在公司內部進行碳定價與碳交易。

碳能源需下降

然而這種種努力,終不敵一個基本的殘酷現實:「台灣製造」的碳足跡必然還要高昇,因為大家碰到鐵板一塊──「2025非核家園」,當2023年歐盟國家開始實行「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我國各出口公司不是國內交碳費、就是國際交碳稅,甚至剝兩次皮。

本月初,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環保署積極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作業,納入「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換言之,在未來三十年間要把碳能源徹底消除,或者透過其他碳匯技術達成碳中和,如果把這減碳期程進度平均分攤到每一年,那麼,每一年要降3.2個百分點,到2025年我國的碳能源必須下降到80%。

而那一年,我國含碳化石能源預估為96%?這16%的落差顯然不是靠環保署修法能完成的,也不是靠民間節能減碳可竟功的,關鍵問題是:替代能源在哪裡?

替代能源在哪裡?

五年來政府和民間都很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無數屋頂與草原鋪上了太陽能板,無數埤塘「魚電共生」,放眼西部沿海岸上海上風機矗立,不是不努力,是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能源密度與面積受先天條件限制,而水庫已建滿無法再新建,老水庫淤積,三不五時缺水乾涸,經濟部能源局要怎麼變出足夠的綠色替代能源?

十年前,福島核災後日本朝野全都主張廢核,但為因應國際將課徵碳關稅與各國碳中和的新形勢,這幾天日本執政黨三位首相候選人都公開挺核,形勢比人強,核能復興的號角已公開響起,也到了我們該重新計算「緊急廢核」所付出代價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