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爭相擁抱保護主義?
The new geopolitics of global business
20年前的現在,亞馬遜公司正處於倒閉邊緣,安隆公司的醜聞也狠狠打擊著
美國企業的信心,中國則在煩惱國企如何私有化。當時歐洲被視為市場的希望,歐元的單一貨幣體系象徵未來深度整合、對企業非常友善、充滿前景的市場。
但20年來的產業發展早已超越我們想像:科技業在至少占全球股市25%市值,美國與中國的公司在百大企業上擁有愈來愈多名額,歐洲企業在20年間,從百大企業中的41家下跌至15家;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的榮景已經不在,如沙烏地阿美等公司坐擁大量財富的同時,也象徵著只倚賴石油的無限風險。
美國的企業占全世界GDP的24%,但商業活動卻高達48%;中國相較之下是18%與20%。為何只有美中成功在創造性破壞下穩固大企業的發展?因為兩國都有深度資本市場、創投資本家網絡、頂尖大學與過人的意志(中國的996、馬斯克在工廠睡覺等),支撐著創新。
但最近兩國在企業發展上都出現政治干預、保護主義的狀況,恐使美中建立的霸業瓦解,美國擔心低工資與獨占企業,但隨之而來是保護主義的雙面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國內大型私企視為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威脅,阿里巴巴、騰訊背後也都有國家「指導」的影子。
如果企業發展的目標是為了賺錢、創造就業的話無可厚非,但美中兩國對企業的干涉卻另有目的,各國看到後也會競相仿效,如今,疫苗的保護主義、對電商平台的制裁都已赤裸體現這樣的惡行循環,我們不能繼續奉行保護主義,否則就無法重現過去20年的成功經驗。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06/05/the-new-geopolitics-of-global-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