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十萬年人類史》

醒報編輯 2021/04/29 07:52 點閱 18220 次

英國廣播公司創下每集300多萬人次收看的紀錄片,《世界歷史》主持人安德魯.馬爾以其多年積累,走訪世界各地的歷史遺跡,廣博研究之後,寫成這部大眾歷史作品。

馬爾跳脫過往世界史著重重大事件的編年記錄,以「人」為主角,敘述十萬年文明起落的故事,以及「人」在歷史中不斷做出的選擇。距今十萬年前出走東非的現代智人、矗立起巨石陣的古英格蘭人、古希臘時期民主的先行者克里斯提尼、傳播基督教的關鍵人物聖保羅。

以及基督宗教革命與現代德語的締造者馬丁•路德、游移在專制與自由的啟蒙哲學家伏爾泰、「白人擔負」及瓜分非洲的始作俑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正在創造出AI機器的現代科學家等,這些人走上歷史舞台,塑造了璀璨或黯淡的文明發展。

動筆寫一部世界史是件很荒唐的事。因為資訊量太大,任何個人都難以消化。作者需要閱讀海量文獻,並可能犯下無數錯誤。寫作和閱讀世界史的唯一理由是,對世界史缺乏瞭解本身更加荒唐。回顧過去有助於我們更能看清自己。

如果能更加了解為何統治者會脫離現實,為何革命催生的獨裁者會多過它們帶來的福祉,為何世界上某些地區會比其他地區更富裕,我們就能更加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這個課題規模龐大,充滿風險:一方面可能陷入乏味的抽象觀念;另一方面則可能讓生動的故事眾聲喧嘩,混淆視聽。

人口增長加速躍升

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在「逐漸覺醒的世界」中,人類的自我意識就好似一顆閃亮的星星。今天,人口數量太過龐大,地球也許無法長久承受(當然,這取決於我們選擇何種生活方式)。但是,科技能力至少能帶來一線生機,就像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

我們可以通過數字來描述人類的歷史形態。地球人口不斷增加:上一次人類幾近滅絕的時候,人口總數只有幾千人;但到了今天,世界人口規模已達七十億,不久將會躍升至九十億。如果我們用圖表來表示,將時間軸當作橫坐標,那麼人口增長就是一個加速躍升的過程。

從智人出現文明

在開始階段,當人口總數幾乎不變的時候,圖表上只是一條長而平緩的線。此後,狩獵—採集部落開始慢慢從非洲向外遷移,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七萬年。人類發明農業生產大約經歷了一萬年。在這一階段,部落社會和小型城鎮逐步發展,人口曲線才開始緩慢上升。

隨後,文明出現了。大約五千五百年前,人類在農耕之後又創造了文字。在接下來的人類歷史中,貿易和工業革命先後成為主角。在我們身處的時代,人口數量直線上升,這主要歸功於清潔水源和醫藥。

人口為何會激增?為何緩慢增長之後會出現人口爆炸?這源於現代智人[Homosapiens sapiens,這是個多麼自吹自擂的詞,竟然用了兩個「智慧」(sapiens)]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

馴服動物 改造植物

其他物種也在努力適應環境,並不斷改進自身的特性和習性,以獲得自然界中的一席之地。僅僅為了生存,它們會改變環境。凡是見過白蟻巢穴或觀察過河狸在河流上築壩的人都會認可這一點。所有生命都在改變世界,世界在不斷變化。

然而,人類擁有更高級的心靈和溝通技巧,他們利用這些能力在截然不同的水準上塑造世界。我們捕捉或驅趕其他哺乳動物,直至趕盡殺絕。我們還圈養並馴服一些動物,使它們完全變換了模樣。看看現代牛的祖先或蘇格蘭高地獵犬的祖先,我們就能明白這一點。

我們也改變了植物的模樣。以玉米為例,起初它們只有指骨大小,後來則發展成營養豐富、籽粒飽滿的圓柱形。如今,通過漁場養殖,我們甚至改變了魚類的大小、形狀和肉質。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能量,這是其他獵食者難以想像的。

充滿顛簸和挫折

利用這些技藝,人群由家庭演變成部落,由部落演變成村莊和城市,直至形成國家。利用這些技藝,我們還改變了最初的生活環境。我們通過使河流改道獲取能源,還通過開採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利用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古代植物儲備(活著的和滅絕的)獲取能源。在現代,我們通過積累的知識發展醫藥科技,目的是大幅延長生命。

當更多的人使用更多的能源去構建更大的社會時,人類歷史就成為一個充滿顛簸和挫折的故事。縱觀早期歷史,自然災害會導致重大挫折:劇烈的火山噴發足以毀滅莊稼、氣候和生態系統;氣候系統的劇烈變化可以摧毀整個人類文明;危害較小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及河流改道也會造成大災難。

懶惰無知釀災禍

在早期大部份宗教信仰中,恐懼和疑惑的人們都在祈求神祇多降雨水或停止大地的轟鳴。一旦人類擁有了應對之策—如建造堤壩、灌溉系統或遷往他鄉,歷史就變得更加有趣。

後來,自然災害仍會阻斷人類的發展進程,但這時的罪魁禍首已是人類自己。在定居之後,人類迅速成為懶惰和無知的犧牲品。他們將容易捕獲的動物斬殺殆盡,毀壞森林以種植莊稼,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古希臘人和日本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但他們都找到了彌補過失的方法。隨著人們貿易範圍的擴大,他們就將某些疾病傳給了那些體質較弱的人。疾病傳播使得晚期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發展倒退。在歐洲人抵達美洲時,兩大種族已經隔絕了一萬三千年,歐洲傳染病造成的後果就更加可怕。

戰爭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開頭引用的加勒比海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的悲觀反思,他認為歷史是乏味的,一再被戰爭打斷。歷史上爆發了無數戰爭。新研究表明,早期的狩獵—採集社會極其好戰:王國和帝國僅僅意味著參戰人數更多,武器更先進,戰爭規模更大。

戰爭的影響不可一概而論。毫無疑問,戰爭是恐怖的。但戰爭也催生了新發明,促使人類更深入地思考社會問題。戰爭摧毀了一些國家,但也孕育出新的國家。能從逆境重生者將更加強大。

由於容易捕捉的魚或鹿逐漸絕跡,人類被迫發展出新的捕魚方式和狩獵方式。洪水則迫使人類設計出新的防洪堤壩和灌溉系統,由於需要各個村落聯合在一起,人類就此踏上了締造國家的道路。瘟疫除了導致人口銳減,也能使倖存者自由冒險,踏上不同的人生,十五世紀的歐洲就是如此。戰爭不僅僅傳播恐懼、製造毀滅,也能促進技術、語言和觀念的發展。

能經受時間淘洗

在如此之多的大膽論斷中,我們需要謹記:絕大多數故事都已湮沒無聞,唯有少量歷史碎片殘留至今。某些歷史上最美妙的進步時刻,其人、其地與其事如今皆已遭人遺忘。

是誰首先意識到那些雜亂的線條可以作為表音文字的組成部份,而不只是描繪其他事物的小圖畫?是誰首先意識到不必大聲念出來也能閱讀文字?是誰發酵了穀物獲得酒水,並一飲而盡?這些問題都已無從獲知。從中國南方到阿拉伯半島,潮濕的土壤和移動的沙漠掩埋了盛極一時的文明,我們永遠無法明瞭它們衰敗的緣由。

我們無法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我們不知道希臘青銅時代的壯麗宮殿為何會遭遺棄,他們如何遺忘了自己創造的文字。就大部份歷史而言,遺存下來的東西都是偶然所得,都是那些不會腐爛或能經受時間淘洗的東西。

在大多數地區,木質建築、夯土建築、彩色織物、語言、繪畫、詩歌、音樂和故事都永遠消失了。主要由木頭和羊毛、歌曲和故事塑造的文明已很難復原。

感謝平凡 致敬變革

正文部份的結構極不平衡。史前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人類社會演化的漫長穩定期,都只在一兩段中簡單述及。但在小片地區於數十年間發生的社會大變動,則會連篇累牘的書寫,如大約西元前400年至西元前300年的希臘和1500年前後的歐洲。變化有時循序漸進,有時則會一蹴而就。革命性突破的根源可以被回溯至幾百年或幾十年前,但突破發生的時刻才是故事的高潮部份。

不過,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停下來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表達敬意。這些平凡年代的無名英雄為生計埋頭苦幹,持續努力生存。他們是驅趕耕牛的農民;他們是辛勤勞作、養家糊口跟繳稅的農夫,還有小心不被蒙古騎兵殺死或被拿破崙徵召入伍;她們還是在千百萬村莊中生育兒女的婦女。

本書的內容是重大變革者及其時代,但是倘若沒有他們身邊的餘下眾人,這場人類劇碼將無法上演。蘇聯時期的傑出小說家瓦西里.格羅斯曼(我們會在後面具體介紹)在其名著《生活與命運》中曾這樣寫道:

人永遠也不會明白,他們親手建造的城市並非自然界的必要組成部份。如果他想自己的文化免遭狼群和暴風雪的侵襲,如果他想讓自己的城市不被野草吞沒,他就必須時刻準備著掃帚、鏟子和步槍。

一旦入睡,或花費一兩年的時間考慮其他事情,他就會失去一切。狼群走出森林,薊草四處蔓延,所有東西都將被塵埃和積雪掩蓋。想想看,有多少偉大的都城屈服在塵土、積雪和野草之下。

(興韻/輯)

《BBC十萬年人類史》
作者: 安德魯.馬爾
原文作者: Andrew Marr
出版社:廣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