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是個影癡,遇到看電影的機會總不放過,在成為電影青年之前,早已是資深電影兒童了。
記憶中父母親會帶我去電影院的次數很少,身為公務員的他們,經常會帶回來一些公家主辦文康活動的電影票,觀賞的場所都在中山堂。但是那邊放的片子都是二輪老片子,而且經常重複,有一部「海角一樂園」,我就至少看過四、五遍。
個子小看免費電影
大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自立自強,想了一個方法看霸王電影。我先了解西門町的地形,弄清楚不同戲院的位置。為了這個,我還從自己存的壓歲錢中取出一些付給讀高一的大哥,當做是帶路費。
會認路之後,我就開始自己去看電影了。因為我個子不高,游離在免票的身高線附近,只要稍微蹲低了身子,偷偷扯著一個大人的衣襬,就可以混進去了。遺憾的是這一招並沒有用太久,因為我很快就長高了。
小時候常去的電影院現在都不在了,像是成都路上的國賓戲院,以前叫做美都麗,是專門放國片的。在它的斜對面就是大世界戲院,這是我的「愛院」,因為在它附近有家白熊冰淇淋,店裡的冰磚超級好吃,看完電影吃冰磚,對我來說是不能拆解的套裝行程。
觀片路線導覽
到了西寧南路,又可以碰到三家電影院,分別是國際戲院(萬年大樓現址)、中國戲院以及兒童戲院(峨嵋立體停車場現址)。國際戲院以前專門演西片,記得它選片的方向比較偏歐美,像是法國新浪潮教母安妮華達的名作「幸福」就曾在這裡創下超長演期。
中國戲院、大世界戲院以及新世界戲院(現真善美戲院那棟大樓的位置)都屬於中影旗下,在國片興盛的1970到80年代,可都是放映國片的龍頭戲院。
兒童戲院由台北市政府成立,只維持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就拆除改建停車場。我對這裡的美好記憶是有一回在這裡看片,隔壁坐的正是當年的「學生情人」鄧麗君。
躲不掉的宿命
來到武昌街二段的電影街,最令人懷念的是曾經號稱是座位數最多的台北戲院,它位於日新戲院對面,在日片限制進口的年代,它可是唯一可以看到日本片的戲院。後來改演西片,記得「不如歸」跟「奪標」這兩部電影都創下了驚人的賣座紀錄。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新生戲院,它位於中華路錢櫃KTV的位置,當時的新生大樓是全台第一座超過20公尺高的大樓,六層樓的建築裡面有百貨公司、餐廳、舞廳等,卻只有一座樓梯跟一架電梯,怪不得在1966年發生大火時死傷慘重。重建後改名新聲戲院,沒料到1988年再度遭祝融之災,有如躲不掉的宿命。
這些戲院均曾在西門町有過輝煌的日子,歲月無情,免不了消失的命運,但是在我的記憶中仍然還鮮活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