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四月中旬發佈了《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這是自1993年第一份報告問世以來,連續第28份有關全球氣候系統指標變化的綜合資訊,完整記錄了上個年度溫室氣體濃度、陸地和海洋升溫、極端天氣變化、冰雪圈消融、海平面上升的現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難民流離失所、糧食安全等諸多層面的影響。
反聖嬰無助益
對人類和地球來說,2020年是極為突出的一年。首先,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規模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所未見,造成的經濟衰退與交通中斷,使得該年全球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陡降5.8%,足足減少了21億噸;可惜仍對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沒有明顯影響,只帶來降低0.2 ppm的微小效應,大氣層二氧化碳的年均濃度仍然超過410 ppm,是3百多萬年來的新高。
儘管出現了有降溫作用的反聖嬰現象,2020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年均溫比工業革命的基準值高出1.2°C。不僅如此,自2015年以來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的6年,2011至2020年也是最熱的10年;西伯利亞北極地區的夏季高達38°C,加州死亡谷也創下54.4°C的新紀錄。
2020年多種形式的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肆虐。洪澇侵襲非洲、印度、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南亞還伴隨可怕的蝗災。嚴重的乾旱則衝擊南美洲及非洲南部,單單巴西農業的損失估計就有30億美元。森林野火在美國西部、澳洲、亞馬遜雨林、以及西伯利亞造成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焚毀面積。
海洋與極圈浩劫
海洋熱含量在2020年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新高水準,超過80%的海洋區域經歷過至少一次的海洋熱浪,也使北大西洋颶風季節出現了30個熱帶氣旋,刷新了2005年的舊紀錄。儲存在海洋裡的巨量二氧化碳,正快速降低海水的酸鹼值,加劇海洋酸化,進而降低了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會長久的影響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和漁業。
冰雪圈的情況更不好。2020年夏季末,北極海冰的最小面積只有374萬平方公里,是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第二次低於400平方公里。高溫也延長了融冰的季節,使得格陵蘭及南極西大陸的冰原加速流失,全球海平面上升更快,當前的上升率(4.4 mm/年)是一百年前的7倍以上。
災難降臨正視減碳
去年遍佈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加上新冠疫情,給超過5000萬的人口帶來難以承受的雙重打擊,不但使全球糧食缺乏的狀況惡化,也給相關的救災行動帶來更多的困難與挑戰。這些種種困難的情勢明白的告訴我們,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與災難,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國際衝突,成為全人類都要嚴肅面對的氣候戰爭。
由世界氣象組織的新報告清楚顯示,我們即將突破1.5°C的門檻,可以因應的時間正在迅速的耗盡。今年地球日美國發起的氣候峰會,提升了全球在2030年削減碳排放的力度,帶來積極正面的推動能量,我們需要積極的把握。
從政府、民間社會、企業到個人,以更多的有效行動,加快的落實《巴黎氣候協定》所訂下的減碳的目標,力守2°C的大限,是我們再也無法迴避的最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