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2)月份,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來到416.5ppm,這是繼今年1月後再度越過了415 ppm的界線。不僅如此,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本月初所公布的資訊,去(2020)年12月全球的碳排放量比前年同期又抬高了2%,顯示各國排放量自去年4月的最低點後,已經回復到疫情之前的水準。
極端氣候愈發頻繁
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警訊。剛剛過去2020年的地表均溫,與2016年並列為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最高溫年,整整比工業革命的基準值高了1.3℃。若不是去年中旬開始發展的反聖嬰現象帶來了冷卻效應,減緩了溫度的上升,2020年應該超越2016年而成為創紀錄的高溫年,甚至還可能越過《巴黎氣候協定》1.5℃的門檻。
這個現象清楚的表明,氣候暖化的腳步已經開始超越自然的變異性。因此,高溫熱浪、森林野火、極端豪雨、長期乾旱、超強風暴、冰原融消、以及快速的海平面上升,正不斷的衝擊全世界各處,並造成水資源枯竭、糧食生產重挫的骨牌效應,成為人類要共同承擔的不幸惡果,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正視。
零淨碳排避免惡化
本月初,發表在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只要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達到碳中和的程度,就可以停止氣候暖化帶來的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產生的良性效應要比數年前預估要快的多;也就是說,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至淨零,氣候暖化的成長將會先趨於平緩,之後在數十年的期間裡就可以穩定下來,最終帶來下降的趨勢。這項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氣候暖化的最壞結果是可以避免的。
近期的調查顯示,在2016~2019年期間,全球有64個國家都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彙總起來每年約降低了1.6億噸;另一方面,卻有150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仍然在增加,年增長量有0.21億噸。兩相抵消之下,碳排放淨值還是有所下降,雖然有進步,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在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了26億噸,比2019年排放量低了約7%,這卻是新冠疫情導致的生產暫停所造成的意外結果。當疫情趨緩,我們依然仰賴化石燃料時,碳排放就很快地回復原形;也突顯了因應氣候變化所需的正確行動方向,應當是趁此機會加快向低碳又永續的能源轉型,並積極推動綠色經濟,才真正減緩氣候暖化的災難。
年減20億噸防升溫
依據最新的研究,從現在開始,全球每年的減碳量必須達到10~20億噸的水準,才能防止在本世紀末升溫超過2℃的大限。也就是說,減排速度需要提高10倍以上,才得以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因應氣候變化的終極目標。因此,在今年11月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之前,世界各國都需要付出更大的減排努力。
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項有關氣候變遷的法律和政策,可以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發揮鍵的作用;並且三大排放國(中國、美國和歐盟)都已承諾在21世紀的中期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情勢朝向正面的方向發展,令人十分鼓舞。減碳時程已經十分緊迫,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臺灣只能奮勇向前,藉由完善的減碳計劃與確實有效的執行,往碳中和的目標竭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