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才出走 比種苗外流更嚴重

蔡孟峰 2021/03/11 14:58 點閱 5119 次

大陸對台灣外銷的鳳梨下了禁令,農委會才開始盤點究竟有多少台灣農產品的品種外流,要從源頭採取種苗管制及建立「品種權」等措施因應,此舉只是「捨本逐末」,因為真正外流的是人才和技術,端看農漁產品種苗在大陸移植以後,只會銷往世界各地並與台灣形成競爭,政府應該考量的是如何留住專業技術的人才。

農漁技術外流

早期農業社會由於台灣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等既有因素,許多農漁特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農稼只要懂得看天耕作,農漁村生產的產品都能有一定的農漁獲量,社會型態逐漸改變以後,政府開始培育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投入對農村的輔導,邁進科學化和有機性的領域,原來的有利條件,包括地理上和溫度上,都能用科學的技術加以控制。

譬如台灣一度物以稀為貴的鰻魚,秋冬季節東北季風一起,在各條溪流的出海口就會有人等待捕撈游進溪流的鰻魚苗,由於鰻魚是迴游性魚類,隨著流域北上,會分布在台灣、大陸、韓國及日本的河域中長成。

曾幾何時台灣的養鰻業撈捕到的鰻魚苗養殖後以銷往日本為大宗,但是後來因為鰻魚在日本的需求量大,大陸轉向邀請台灣養鰻業者過去,投入科學化生產,整個技術也開始轉移。

打造好環境留人才

又拿這次被禁的鳳梨為例,大陸稱為「菠蘿」,廣東省湛江徐聞縣還被封為「中國菠蘿之鄉」,是大陸最大的產地,出產的「徐聞鳳梨」還專門以高鐵列車跨省市進行宣傳,在這次台灣鳳梨事件以後,被揭露出包括徐聞還有最初海南省產的鳳梨品種中,有台灣最盛名的「台農16號」甜蜜蜜鳳梨和「台農17號」金鑽鳳梨,最早的種植技術也是經由台灣人才帶到當地。

大陸用各種優渥的條件挖走台灣基層技術人才早已經不是秘密,兩岸經貿在實施「ECFA」年代,農漁品種外流也不知凡幾,如今「ECFA」十年大限,已經造就許多台灣農漁產品在大陸穩定生產,而且朝向世界發貨外銷,毋須再回流台灣搶市場,如今政府要再想加以管制「品種」,不如想想如何給予專業技術人才一個良好的環境留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