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人生的迷惘

施玲羽 2021/03/04 10:38 點閱 5076 次

「我不是無家可歸,我是無房可歸,這兩者是不一樣的!」<無依之地>電影中由法蘭西斯邁克多爾曼主演的費爾恩這樣回覆問她問題的高中女孩。

家的定義是什麼?有房就代表有家嗎?當你最重要的親人從生命中缺席,帶著對他的滿懷思念,四處流浪為家,尋找自我,是否也是一種傷逝與療癒的方法?

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美國國內爆發次貸危機,導致有史以來第二嚴重的經濟衰退,造成大批民眾失業、信用破產、房屋被法拍。

帝國鎮悲歌

位於內華達州的帝國鎮(Empire),是一個以生產石膏板工廠為主、全鎮只有750 人的城市。2011年在經濟蕭條下工廠被迫關閉,六個月內,所有工人及家眷撤離該鎮,帝國鎮在地圖上的郵政編號迅速消失,成為一個荒涼的「鬼城」。

華裔導演趙婷透過半紀錄片的敘事鏡頭,記錄當時金融危機下一個美國小鎮的煙滅與帶來的影響,述說一群遊牧人找尋自我意義的社會邊緣人故事。

失去丈夫、無家可歸的費爾恩唯一的家當是一台破舊的露營車。她以車為家,加入現代遊牧族的行列。在孤獨的公路旅程中,結識了一群有類似背景,因種種原因被動或主動選擇遊牧人生的夥伴們。這群人四處為家,靠打零工過活:夏天到營地當管理員,秋天到甜菜農場幫忙,年尾再到亞馬遜倉庫打包當臨時工。

互助的小社群

這群漂泊不定的社會邊緣人,自成一個互助而溫暖的小社群,帶給內心迷茫的費爾恩某種歸屬感。儘管旅程中兩度有機會放棄流浪的生活,而回歸「家庭」環境,費爾恩最終仍選擇靠遊牧方式來緬懷離去的丈夫。

根據非虛構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無依之地》(Nomadland) ,劇中除了男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 和David Strathairn )是好萊塢演員之外,其他均是素人演員,演出的是真實的人生劇本。新聞記者Jessica Bruder 2017年所著的非虛構小說裡,這群逾退休年齡的遊牧族放棄靠社會救濟金度日,不願意每月償付大筆房貸,成為邊打工邊露營的遊牧人Workampers。

在Joshua James Richards 的攝影鏡頭下,觀眾隨著費爾恩 從南達卡州到亞利桑那州旅途中每一個驛站,一睹美國荒野令人心馳神往的的風景。費爾恩與她的遊牧夥伴們或許放棄了所謂的「美國夢」,但是憑著打零工賺的錢,卻讓她們享受自由與大自然近距離生活的經歷。

相濡以沫的史詩

這些飽經風霜的真實人物在片中分享改變他們一生的創傷,有人罹患癌症,被診斷剩下七八個月可活,拒絕等死,寧願將餘生花在公路旅行上; 有人為了逃避家庭生活,選擇生活在路上……無論是有意識,無意識的選擇,這些生活在公路上的遊牧族,在導演趙婷不帶批判或主觀意識的鏡頭下,形成了一部美麗的史詩。

塵土茫茫,往事並不如煙。

每個人對家的定義不同。對費爾恩來說,她的家—是去世的丈夫波生活過的帝國鎮。曾經當過代課老師的她,婚後便搬到小鎮上,從未與親人聯絡,她與波也沒有孩子。小鎮上處處是波的足跡,因此費爾恩相信一旦離開離開帝國鎮,一切波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也將消失匿跡。

「我父親說過,只要被回憶,就永遠活著。」費爾恩有一次和牧師巴布坦承,「或許,我花了太多時間在回憶。」

回憶在,家人就在

五年前母親猝逝,在高齡93 歲的父親生命中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黑洞。費爾恩經常感嘆:沒有母親的家再也不像家,儘管家中處處都是母親的蹤影:庭院中她曾經親手栽植的花草、廚房裡她用過的鍋碗瓢盆、浴室裡屬於她的牙膏牙刷毛巾,書房裡堆著她上成人學校時寫過的筆記本,這些物件陪伴父親度過他的餘生。與我們聊天中總不忘帶一句:以前你媽媽在的時候……彷彿只要母親被回憶著,她存在過,也就會永留在那裡。

電影中自己也屬於遊牧一族的巴布牧師說,遊牧生活中沒有真正的道別。「我在路上遇見了數以百計的人,從來不道別。他們只說:咱們路上見。然後真的,我又在路上見到他們。因此,我心裡很篤定,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再相見。」

人世羈旅,再親密的關係總是會碰到分道揚鑣的交叉口。屬基督的人在靈魂深處,彼此深知人生的彼岸還會有交會處,是否就能對走過的路與擁有過的關係釋懷,互道珍重,用禱告、期待的心彼此遙望與紀念,因為知道,有一天,我們路上會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