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全球氣候風險報告的警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2/16 13:46 點閱 4073 次

在一月下旬,有2個有關全球風險的報告相繼發布,第1份是國際環境組織「德國看守」(Germanwatch)所發表最新一版《全球氣候風險指數》,第2份則是世界經濟論壇的《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這2份報告再次敲響環境危機的警鐘。

全球氣候風險升溫

在《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裡,明白的指出強烈風暴與豪大雨是造成2019年災害的最首要原因,在排名前10名的受災國家裡,就有6個屬於這類。例如,南印度洋的強烈氣旋伊代(Idai)與肯尼斯(Kenneth)在該年接連侵襲非洲,引發大範圍洪災,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國災情慘重,成為非洲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在上年度排名全球第1的日本,這回因2019年的強烈颱風哈吉貝的衝擊依然高居第4位。哈吉貝是60年來侵襲日本最強的颱風,清楚的顯示就算是已開發的國家也同樣會受到的極端氣候的影響。因此,有效減緩氣候極端變化的影響,以盡量降低潛在的損害,是維護各國自身福祉的必要作為。

受災貧國難復原

除了2019年度的情況,在2000~2019年的20年期間,承受氣候災害損害最慘重的國家多半是弱勢的發展中國家;也就是說,貧窮國家遭受的打擊最大,因為他們不但容易受到災害破壞的影響,擁有的抗災能力也相對十分薄弱。這些高風險上榜的國家主要有兩種型態,一種是遭受單次嚴重極端天氣事件的國家;另一種則是像海地、菲律賓等國,年年經歷長期又持續的災害。

不論是單次或是多次,這些基礎建設不佳的國家,不只是承受了天災的重擊,在下一次災難來臨前,往往還沒有完全復原和重建,又雪上加霜的再度受到損傷,因此格外的脆弱,特別迫切的需要先進國家提供財務和技術的援助。

另一方面,世界經濟論壇的《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回顧了全球的新冠疫情大流行、經濟衰退、政治動蕩和日益惡化的氣候危機,也探討了各國政府和企業在面對這些風險時應當如何採取行動。從風險排名來說,本年度和上個年報告之間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傳染病的風險排名,由原來的第10名快速攀升到了第1位。

疾病、天災夾擊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清楚彰顯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暴露在多重風險之下,有氣候的、地質環境的、經濟的、公共衛生的,這些層面既是系統性的又是互相關聯的,更帶來失業率上升、數位網路鴻溝擴大、衛生系統崩潰、地緣政治分裂,企業面臨重組等重大挑戰。近年的高溫酷熱和洪澇正在大幅衝擊全球各地的環境,隨著海平面上升、長期乾旱、極端氣候與汙染的加劇,在未來幾十年內,預計將有數十億人要生活在更高風險的環境裡。

這兩個報告都再次提醒,各國應認真看待當前環境危機的嚴重性和我們的脆弱性,以便為今後更頻繁和更嚴重的衝擊做好準備。除了加緊各種基礎建設,強化因應氣候變化的韌性與復原力更是應對挑戰的關鍵部分。對我們臺灣而言,以更智慧的規劃,加速推動國家的數位化、完善再生能源配置和氣候調適能力的提升,都是國家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