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社團請你吃 照顧弱勢避免浪費

祝潤霖 2020/10/08 15:38 點閱 2867 次
為使社會資源妥善運用、適時分配予經濟弱勢或實際需求者,達到物盡其用,避免食物浪費,推行「剩食銀行」概念有意義。(photo by Flickr)
為使社會資源妥善運用、適時分配予經濟弱勢或實際需求者,達到物盡其用,避免食物浪費,推行「剩食銀行」概念有意義。(photo by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特稿】近年臉書興起不少「剩食社團」,號召「如果有吃不完的食物,讓大家來幫你消化」,「只要是乾淨沒有壞的都可分享」,甚至有純素食剩食社團。社團強調,送者和吃者並非施捨關係,「你奉獻食物,我奉獻胃」,目的是讓製造食物的社會資源不白費,貫徹有「food」同享的共享青年理念。

全球因疫情爆發減少外食需求,生產過剩的食材被迫報廢,加劇了糧食浪費,於是有人提出「剩食銀行」概念,讓便宜的剩食能幫助有困難的人度日,近日立委更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要將概念落實在制度面,幫助餐飲業與消費者雙贏。

糧食共享網渡疫情

有愈來愈多人加入「糧食共享網」,販售或購買賣相不好的次級品,透過網路接觸的銷售對象增加,讓餐飲業渡過疫情寒冬。日本餐飲業鼓勵民眾自備符合食量的環保便當盒,業者按照便當盒大小來盛裝食物,可避免過多食物變成廚餘。有飯店更進一步發想,將自助餐的新鮮剩食重新組成餐盒,放在專門網站降價促銷。

「『與其丟掉食物,還不如有人幫忙吃!』」網站管理業者川越表示,「對於餐飲業者這種心情,一般民眾可以給予幫助,把自己當做英雄一般『拯救食物』,我想打造這樣的世界觀。」類似的食物共享網愈來愈多,很多是與產地合作直銷,推銷美味不變的次級品,在疫情間除了造服消費者,也幫助許多農家找到活路。

食物銀行法推草案

為了使社會資源妥善運用、適時分配予經濟弱勢者,達到物盡其用,避免食物浪費,民進黨立委陳亭妃、陳秀寳、趙天麟近日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認為食物銀行的設置,不但可促進社會資源共享,使經濟弱勢者及需急難或災害救助的民眾,獲得食物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緩和糧食短缺帶來的社會衝擊。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全國性的食物銀行資訊管理系統,以協助管理及妥善運用各食物銀行的物資。」草案明定,農委會得收購民間季節性生產過剩的水果、蔬菜等農漁貨物資,經由食物銀行發放給受助戶。至於納稅義務人、配偶等捐贈食物銀行的物資,也可適用所得稅法中關於列舉扣除額的規定,以所得5%為限。

臉書剩食社團興起

近年社群網站「剩食社團」興起,例如有人活動便當訂太多,在臉書po出訊息,立即有人轉貼到網路,便當迅速拿光;有人在餐廳叫太多菜或年節禮盒吃不完,po出訊息,也有人來幫忙吃。其他限定食物分享的臉書社團還有「盛食驛站—剩食交換平台」、南華大學成立的「剩食分享與交換@南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