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NGO人士進入政壇 權力打敗初心?

醒報編輯部 2020/10/08 12:18 點閱 3603 次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近來在立法院飽受在野黨立委抨擊,肇因是現今政府開放美豬,陳吉仲大力護航,卻被在野黨提出當年美牛叩關,陳吉仲曾以NGO成員與大學教授身分全力反對。今是昨非的差異,讓在野黨頻頻要求道歉。

政務官代表政府,陳吉仲為政府說話理所應當。但是在陳吉仲的案例上,我們卻也看出了兩種身分的差異,一種是NGO成員捍衛某種價值的專業,另一種是官員護衛執政方針的態度。

身分改變 立場轉向

嚴格講,學而優則仕,讓政壇增加更多來自民間專業的聲音,是值得鼓勵的。但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大量進入政壇的NGO菁英,不論是歸屬哪一個陣營,幾乎都跟自己過去的專業漸行漸遠,這樣似乎就與初衷意義不同。

陳吉仲出身台灣農村陣線,農村陣線在許多議題上都勇於抗爭,為弱勢出頭,在當初大埔事件中更是一馬當先,其中一名成員蔡培慧教授,當時仍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的副教授,之後被拔擢進入民進黨不分區民單,但現今的她也將重心轉往南投基層發展,也可能會在選舉中更上一層樓。

另外一位知名的NGO立委,是前立委王育敏,她是以兒福專長見聞,但是真正讓她上盡各大媒體版面的,卻是她犀利強勢的發言,以各樣政治議題為主。在年初卸任的她,現轉任國民黨黨職,繼續延續她在媒體跟政壇的火力。

當然也有進入政壇後不適應即辭職的,像是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上任之初屢屢跟執政黨出現理念衝突,但依然不被環團諒解,最後在通過燃煤電廠政策後,自請辭職下台。

進入政壇難保初心

這些NGO在基層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進入政壇後,還能保有多少NGO樣貌,的確很不容易。內閣是為了實踐政治目標,NGO所代表的邊緣或是弱勢族群,本來就比較難成為政治主流。

加上進入政壇就必然要考量政黨利弊,甚至必須參與選舉,自然就需要作出各種政治妥協。在政治中有妥協很正常,但這樣的操作,能保有多少NGO的主張就令人不免疑慮。

人各有志,也不能強求NGO人士不得從政。但必須做出提醒,如果NGO是代表某種專業與價值,那期許NGO的專業人士勿忘初衷。許多能進入政壇的NGO人士,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他們能在該領域發光發熱,甚至幫助社會知道NGO的需要,進入政壇後,卻未必還有機會為過去的NGO領域讚聲,一得一失之間,值得有志之士審慎抉擇。

慎選戰長發揮專業

社會是由各種團體所組成的,就像人體一樣,手腳身軀都要一起長大,對於整體的發展才算穩健。雖然傳統觀念來說,個人進入政壇更能有揮灑空間,但是站在NGO特殊的屬性與專業來說,慎選自己的戰場,或許才是對自己的專業最大的保護。

畢竟NGO保護的是弱勢與專業,進入複雜的政治叢林中,能夠全身而退還發揮專業,終究只是極少數。既然如此,能保留一些力量在民間,反而是對弱勢跟專業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