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中國擴大內需循環 台商慎因應

戴肇洋 2020/09/01 15:36 點閱 2440 次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之前在例行會議中,除了決定今年下半年度政策工作目標之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提出未來中國經濟將以擴大內需的「國內循環」為主軸。

正值「十三五」計畫收官及「十四五」計畫定稿之年,尤其是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中國經濟體領先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開始復甦,其未來政策方向,更是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不穩定的W經濟

無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經濟歷史前所未見的「非典型」災難,而且是傳統經濟政策難以因應的「多發性」災難,全球許多學者專家再三指出,未來除非疫苗完成開發進行量化生產,進而有效控制疫情,否則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在內,將呈現是一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一個W、抑或是多個W「波浪」型態成長模式。

在此一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必須從「持久」的角度面對問題,以及形塑以擴大內需的「國內循環」為主軸,透過國內、國際雙重循環相互牽引成長格局。亦即將過去依賴國際需求轉移至未來依賴國內需求,以作為促進經濟持續成長之動能。

經濟受制國家震盪

事實而言,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其所推動依賴外需的「國際循環」政策以來,雖帶動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加速與全球各國之接軌成為「世界工廠」,但卻也因長期採取過度依賴外需促進經濟快速成長,而導致經濟體質極易受到國際經濟震盪衝擊。

再者,過去兩年以來,中美兩國從貿易至科技博弈之下,未來預估美國將選擇全面脫鉤之政策;此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體系的割裂,以及對全球需求之壓制,使得全球都將面對經濟動能滯緩及市場需求萎縮。因此,在疫情緩和後,各國若要持續經濟發展,勢必更加需要依賴擴大內需成長。

擴大內需是跳板

從上述中很顯然地,中國推動以擴大內需的國內循環政策,是在外部環境劇變之下被迫之選擇。此一前所未有轉型,在衝擊中國市場結構的同時,將會是一個可以藉此加速經濟升級的跳板,甚至是成為創新經濟格局之引擎,其未來影響不容小覷。

在此可以預見的是,擴大內需規模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然而,在此一過程中,除了必須面對落實穩定就業、縮短貧富差距等挑戰之外,需要加速優化擴大內需相關產品及服務內涵,這些從中國「十四五」規劃產業發展項目中,包括:5G、大數據、AI、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等科技項目發現其端倪。

因此,未來如何利用中國「十四五」規劃擴大內需發展相關產業機會,順利接軌其潮流,此將考驗著兩岸台商的智慧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