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國跟中國的關係,近來只剩下「緊張」兩字可以形容了。前兩天收到一位在北京念書的台灣朋友發來訊息,她跟同學組了讀書會,討論國際關係研究所事宜,沒想到上禮拜突然拆夥。理由跟讀書無關,居然是為了中美跟台灣問題吵了起來,大家一言不合乾脆散夥。
政府決策傷陸生心
其實這樣的狀況不少,幾位之前認識的陸生,也紛紛表示不會再回來台灣完成學業。除了疫情的關係,有兩位就說感覺近來陸委會跟教育部的決策,讓他們感覺台灣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他們的想法錯了嗎?從他們的觀感來說,好像也沒錯。
疫情管控是高度專業的政策,我們選擇相信政府,卻沒辦法安撫陸生的心情。年輕歲月寶貴,選擇學校、專業,等於就是為自己接下來的兩三年訂出了方向,現在突然改變,對人生勢必都是一番衝擊。而且這個衝擊的領域還在擴大,影響的人還會更多。
美對中「極限壓迫」
依照目前美國總統川普的態勢,是要在美國選前對中國進行「極限壓迫」,只要中國反抗甚至動兵,就能最大規模的匯集美國民族主義動員選票。目前川普的民調還落後5-10%,川普只能放手一搏,因此對中國不會鬆手。
台灣現在對美國的政策是跟得很緊,畢竟過去中國崛起之下,台灣一直在國際空間跟美國外交界遭到邊緣化,從理性決策的角度,是一定要趁此機會取得台灣更多的話語權。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就難免要跟中國翻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有歐亞非各國紛紛投進軍力互相搏殺的修羅場。開頭卻只是一位爭取奧爾維亞獨立的學生Gavrilo Princip,開了兩槍,打死了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隨後各國紛紛互相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死了1500萬人,2000萬人受傷。戰爭比我們想的更近,和平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政治對話難和諧
東區巷弄內,有家人聲鼎沸的四川料理店,招牌的水煮魚幾乎是人人必點。去的次數多了,從店員的口音很輕易就可以辨認出大家的出身,有次看到一桌客人,談起兩岸問題越來越大聲,就差沒有拍桌子捲袖子。
旁邊很多來自大陸的店員都顯得很尷尬,突然就看到另一桌的客人突然板著臉站起來,大聲說:要談政治不要扯出身,你們吃的東西都是來自大陸的人煮出來的!不喜歡可以出去!那一桌大哥大姊馬上轉身跟大家致意,接下來整個餐廳的氣氛變得很好。
其實政治的對話是很難和諧的,但是不是事事都要跟政治掛勾,卻是我們應該判斷的。我們或許沒辦法在美中對抗當中不選邊,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可以讓我們身邊的人,少一點受到無謂的政治影響。生活從來不是只有政治,還有人性跟友誼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