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各國央行堅持獨立行使職權,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的決心,現在受到嚴厲挑戰。為了維持經濟穩定,各國央行不得不扮演救火隊的角色,不只降息至零利率或負利率,甚至大量印鈔救市,我國央行因應貨幣及金融資產的變化必須小心,風險極高。
美企業債務大增
2019年4月,川普嚴詞批評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貨幣政策太過保守,當時國際貨幣基金(IMF)力挺FED,強力主張FED必須保持獨立,不需聽令於政客,當時美國經濟成長率只下修0.2個百分點,至2.3%。川普的批評,只是為避免美國經濟衰退而已。
言猶在耳,今年新冠肺炎肆虐,美國經濟面臨1930年來最嚴峻的風暴,3月FED不只將指標利率降到史前未見的零利率,又連續推出五項貨幣寬鬆政策,直接透過定期資產貸款機制(TALF)注資給企業及政府,使第一季美企債務大増18.8%,是1946年以來最大増幅,達到16.8124兆美元,聯邦債務總額超過26兆美元,年增14.4%,家庭債務增加3.9%,大幅增加企業及國家風險,削減人民的消費力。
美元指數下跌
不過美元指數已從3月103元左右,下滑到目前的93.78,跌幅達10%,代表美元過去「微笑曲線」的反彈力道將大減,美國政府的救市政策及經濟低迷將長期化,影響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美元走勢恐怕不再微笑,而是苦笑。這是我國央行必須小心的風險。
台灣不在IMF之列,無法得到其協助,故在外匯管理上格外嚴格,防止風險。
各國央行瘋狂撒錢,使原有的貨幣及利率政策管理的角色,大幅傾向準財政機構,究竟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的疑慮?在經濟學界引起爭論。
目前的看法比較傾向商品因為需求不振,供給減少,雖然貨幣大増,還是不易拉動價格的上漲,因此通膨風險不大。但是為了避險,或因利率太低,投資人追求較高收益考慮,黃金及資本市場金融商品,包括股票,ETN、ETF、債券,仍將成為資金追逐的目標。
各國央行挑戰多
現在世界各國最大的風險是企業收入鋭減,人民失業,政府稅收大減,將來如何償還央行撒出來那麼多鈔票及債務?屆時的挑戰會相當嚴峻。我國央行過去因為國際經濟、金融及各國匯率穩定,外匯存底豐富,能夠透過外匯及國際金融商品操作,連續11年獲利上繳國庫1800億元,未來是否有能力再創佳績,困難度恐怕大幅拉高。
今後我國中央銀行除了維持物價、匯率穩定,防止國際及國內金融危機發生之外,如何配合國家財政政策,增加人民就業機會及總體經濟發展,需要承擔更沉重的責任,這恐怕是新冠肺炎疫情泛濫下,各國央行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