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當費里尼遇上尼諾.羅塔

蕭旭岑 2020/08/02 14:30 點閱 2516 次

這世上有沒有比「費里尼+尼諾.羅塔」更傑出的「導演大師+配樂大師」組合?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答案,也許是「宮崎駿+久石讓」也說不定,但我的答案是:「沒有」!

費里尼遇上尼諾.羅塔,是一生一世的奇遇。

今年是義大利國寶電影大師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百歲冥誕,金馬經典影展參與全球「致敬費里尼百年」計畫(Fellini 100),上週開始在台北完整重現費里尼執導的24部作品。藉由這些重映,我們可以重溫尼諾.羅塔為費里尼做的電影配樂。

上帝指派的搭檔

尼諾.羅塔(Nino Rota)毫無疑問是電影配樂大師,雖然他一度希望自己是以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身分被記得。他寫作最出名的電影配樂,當然是影史經典《教父》,那段淒美的主題旋律,與深植人心的華爾滋,影迷們都深深喜愛,永世難忘。

但是,我認為尼諾.羅塔最好、最臻完美之境的作品,卻是他為費里尼電影寫的配樂。費里尼一生的24部劇情長片中,尼諾.羅塔負責了其中19部的音樂,直到尼諾.羅塔辭世為止。幾乎可以說,兩人的名字已經劃上等號。

他們默契十足,幾乎不用多溝通,宛若神助。費里尼說:「他好像是老天派下來幫我完成電影的人。他天生有幾何細胞和音樂視野,每次我請教他這段戲該用什麼音樂時,他連毛片都沒看,卻已經掌握住音樂的神髓了。」

分開、合輯都是經典

很多人認為,貫穿費里尼一生24部電影的影像,就是流浪的馬戲團,那熱熱鬧鬧、叮叮噹噹、鏗鏗鏘鏘的氣息,只有尼諾.羅塔能完美表達。而且電影本身跟配樂,分開看都是了不得的經典,合在一起,更是相得益彰,絲絲入扣。

我第一次與這對「天作之合」相遇,是大學時看費里尼經典之作《 8½》(八又二分之一)。電影畫面讓我瞠目結舌的同時,尼諾.羅塔那鮮活、神妙的音樂,同樣緊緊抓住我的注意力。意想不到的是,這段音樂後來也融入了我的「作品」裡。

典型在同昔

當時我們在準備大四話劇公演,那時擔任導演的我,有個異想天開的想法,想到利用表演舞台上的放映螢幕設備,在話劇結束後,播放一段自己拍的影片。除了錄製所有參與演出同學的話,我設計了兩段影片,分別請我兩個好朋友擔綱,一位是陳家康,另一位則是帥哥蔡昀庭。

蔡帥哥那段比較簡單,就是模仿王家衛《阿飛正傳》最後,梁朝偉對著鏡子梳著油頭,那段燈火搖曳懷舊的影像。那時在蔡帥哥的要求下,放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Sunday Morning」,在我當時的宿舍房間,拍下了他緩慢梳著頭、整理儀容的畫面。

陳家康那段就比較複雜,有洗臉、梳頭、刮鬍子,到只穿短褲走出房間(諷刺體制)的畫面。這一段約莫拍了五分鐘,只是到畫面剪完了,想說要用什麼音樂呢?原先想的是卓別林的電影配樂,因為家康非常喜歡卓別林的電影,沒想到,試過很多段,配樂與畫面都不太搭。

我突然靈光一閃,想到費里尼神妙至極的《8½》配樂,裡頭羅塔譜寫的熱鬧非凡的主題,想說就試試看吧,沒想到一加進去,竟然搭得不得了。這段神妙至極的配樂,就像費里尼與尼諾.羅塔相遇,是上帝巧妙的安排,典型在夙昔,今後很難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