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嘉演出海頓樂曲 告別NSO樂迷

祝潤霖 2020/06/16 18:23 點閱 13198 次
呂紹嘉(中)說,《馬勒第9》已經在團員的心中,可以去要求更多細膩的東西。(photo by NSO國家交響樂團)
呂紹嘉(中)說,《馬勒第9》已經在團員的心中,可以去要求更多細膩的東西。(photo by NSO國家交響樂團)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我用海頓第45號交響曲的《告別》來跟NSO樂迷告別。」NSO國家交響樂團20日將演出《呂紹嘉與馬勒第九》,即將揮別NSO的音樂總監呂紹嘉另外介紹同場節目馬勒最後的交響曲《第9號》說,馬勒在音樂中表現赤誠的吶喊,回歸器樂與4樂章傳統,最終樂章向世界道別的悵然。

樂手漸次離席告別

「團員想回家,雇主不放人,身為樂長,該如何是好?」呂紹嘉說,海頓的《告別》創作於1772年,雖以象徵哀傷的升F小調寫成,但首樂章的風格明快而熱情;第2樂章慢板由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綿延悠長的冥思。伴隨樂手一一離席,音樂也寂寥了起來,當時在場的艾斯特哈吉親王終於明白海頓體恤下屬的用心。

「我的音樂會本來就喜歡設定主題,這次的主題就是『告別』。」呂紹嘉說,告別不見得是沉重的,《告別》是德奧浪漫派崩壞過渡期的佳作,當時音樂家地位很低,海頓離鄉背井幫貴族當樂長,貴族要求音樂家假日也要演奏,還要寫新的交響曲,海頓就在樂譜上寫「哪個音樂家可以離場了」,這次音樂會也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

《馬勒第9》意境空靈

「音樂家能演繹1次《馬勒第9》就是難忘的體驗,我很幸運能跟NSO合作演出了3次。」呂紹嘉說,這首曲子已經存在團員的心中,可以去要求更多細膩的東西,他排練第4樂章時心中有些激動,馬勒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是用教堂裡聖詠的方式去寫,不同於巴哈,非常複雜糾結,可以說是以他猶太人身分對上帝的告解。

呂紹嘉強調,第4樂章會突然變得安靜,會聽到不太像西方古典音樂的東西,伯恩斯坦解釋為這跟馬勒的猶太背景有關,有點東方的味道,甚至有點「禪意」,會感覺不到時間,時光流動很慢,而且要求樂手不帶感情去演奏,帶有空靈的東方哲意感覺,從聖詠過渡到禪意,好像漸漸遠離世界的意境。

「雖然還有一首《蝴蝶夫人》,但這將是我在NSO大型音樂會的最後一場。」呂紹嘉說,這次用海頓的幽默,搭配馬勒的深沉,兩種告別方式以饗樂迷。看到國家音樂廳貼滿留言紙的「紹嘉牆」,覺得看每一則都很感動,「因為都是寫我的好話。(眾笑)」
cari
呂紹嘉看到國家音樂廳貼滿留言紙的「紹嘉牆」,覺得看每一則都很感動。(photo by NSO國家交響樂團)

cari
呂紹嘉說,這次用海頓的幽默,搭配馬勒的深沉,兩種告別方式以饗樂迷。(photo by NSO國家交響樂團)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