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呼應了去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舉辦前,「全球調適委員會」呼籲世界各國要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具體策略之一:保護和復育珍貴的紅樹林。
維護生態兼具經濟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植物群落,是水禽重要的棲息地,也是魚、蝦、蟹、貝類等生長繁殖的場所,和珊瑚礁、鹽沼、海草床等並列為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在淨化水質、防風消浪、封存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海洋綠肺」的美譽。
紅樹林不只有生態功能,也有經濟價值。鄰近地區可以經由保育紅樹林的生態環境,優化生物多樣性和周圍景觀,吸引旅遊及休閒的人潮,帶動周邊區域的商業繁榮。更重要的是,研究顯示不論是珊瑚礁或紅樹林生態系,都能有效減緩風暴潮和巨浪襲擊的能量,降低衝擊。
天然防災海堤
在2004年12月發生的南亞大海嘯,高達15~30公尺的巨浪奪走了印度洋周遭國家22萬人的生命。事後的調查發現,對稠密生長紅樹林的海岸地區,海嘯造成的人員死傷及建物毀損情況減輕甚多,顯示紅樹林確實能吸收海浪的能量。因此,紅樹林不單是鳥類、動物、微生物的棲地而已,更是抵禦暴潮及巨浪最廉價實惠的天然防災海堤。
然而由於海岸地區的過度開發或氣候變遷等因素,致使許多海岸紅樹林生態系正逐漸衰退或消失。在1980到2000年間,全球35%的紅樹林被移除,相當於每年損失近15萬公頃,是全球森林損失率的4倍,目前還在以每年1~2%的速度減少,加上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病蟲害肆虐,對紅樹林脆弱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威脅。從長期來看,這些紅樹林生態系的喪失可能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以及抵禦風暴潮的重要緩衝功能的減少。
海平面上升危機
根據最近《科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若是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每年超過6毫米,紅樹林的生長就會趕不上海平面的高漲,也就難以繼續生存。按目前的觀測數據,自2006年以來,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經達到每年4.4毫米;依暖化的趨勢估計,如果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率將會越過6毫米的門檻,屆時世界上大部分紅樹林可能就會消失。因此以減碳來延緩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是維繫紅樹林生態完整的關鍵行動。
臺灣早期西海岸原本有大片的紅樹林分布,但是經過數百年的開發,紅樹林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在1990年代初期紅樹林面積只剩280公頃。近年來,保育工作逐漸受到各界重視,紅樹林面積自1996年以後逐年增加,目前已達586公頃,成果斐然。
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本月初行政院又通過「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作為我國未來海洋施政藍圖,及推動海洋事務的依據。在這個新架構之下,全面強化紅樹林的保育工作,落實濱海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應是政府絕不可忽略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