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有助減碳 暖化卻難逆轉(20200421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04/22 17:49 點閱 52476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陳是祈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新冠肺炎在全世界引起這麼大的風暴,以環境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有怎樣的感慨?

疫情帶來的反思

賈新興:疫情發生當然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不幸當中,其實也讓我重新思考。以前認為一定要做的、不得不做的,現在看來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像之前大家分流辦公,在家裡辦公等,會覺得不太適合,但是隨著環境的改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就可以選擇在家辦公;第二,其實有很多社交活動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出國開會、旅遊。因為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好像沒有這些活動也沒怎樣。

汪中和:這件事情讓我們體會到世事無常。4個多月以前,可能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計畫專案,說今年一定要發展,要完成什麼任務。但現在經過這4個月,可能絕大部分的計畫都已經停擺了。新冠疫情產生的效果,其實跟氣候暖化非常相似。

疫情與暖化的比較

兩個特點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個就是全民,沒有人不受到影響;第二個是整體,疫情不只是影響金融和健康,而是影響整個國家的運作和世界的脈動。全球暖化還有另外一點,我希望這個疫情不要符合,就是終身,可能一輩子、幾百年後,都沒辦法擺脫全球暖化。

問:以環境的角度來看的話,這次的疫情可以說是完全超越我們的想像。比如火山爆發、森林大火、地震、颱風等,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社會長久以來可以預期的災難。但是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像是在前述所說的天災之外又多了一個災。早年比爾蓋茨就曾提醒過,病毒的問題恐怕是人類社會要去面對的大災難。

在新冠疫情下,地球似乎可以喘一口氣,那麼對於地球環境來講究竟有什麼喜跟憂呢?對人類雖然是悲劇,但許多報導都指出,對動物或者環境空氣品質來講是恩典,是否疫情對地球來說是有益處的?

汪中和:答案是肯定。我剛剛說新冠疫情跟全球暖化很相似,提到還有一個地方,跟全球暖化不一樣。剛剛主持人提到有天災,不管是強烈的地震還是可怕的颱風、火山爆發,發生的時候,影響的不但是人,也影響所有萬物和生態環境。可是新冠肺炎疫情則只影響到全人類。

地球環境大幅改善

對於這個生態環境,因為人類活動的減少,地球得以喘口氣,整個生物界沒有人類以後,他們的生存環境、空間、方式等等,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新聞報導,不管是海豚還是海龜,或者山上的野生動物,恐怕現在都是歡欣鼓舞。

新冠疫情就像世界大戰一樣,不過只針對人類,其實也給人類一個反省。現在地球上有7、80億人口,我們在地球上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對於我們自己造成的影響,這次疫情下也看得出來。
問:這次的疫情,從正面來看,對地球是不是一個喘息的機會?

賈新興:我們過去談了很多環境的議題,其實跟人的活動非常有關,舉凡政治、經濟等活動,比如說氣候變遷的暖化是由於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所以當我們在講要減緩地球發燒的症狀,其實最重要就是要源頭去砍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這次的疫情來看,對人影響是最大的,間接影響到許多因人產生的活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因為人為活動的減少,反而讓地球有了喘息的機會。我們不樂見這樣的方式,但若是比較正面的來講,從這樣的一個事件當中,其實人可以做更多積極、有益於環境的事。

疫情的正面角度

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次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層面非常廣。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局面放得更大,從一個環境永續的角度來看,希望經過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第一個就是珍惜人與人之間很多的關係,例如親近家人;第二個就是對周邊環境的關注。如果是這樣的話,疫情造成這麼多的損失,才會顯得價值,而不會只是白白的犧牲。

問:人類長久以來習而不察,總覺得海灘、山都是我們的,大城市也是我們的,從來沒想過若是把人類抽離這些風景,會有多不一樣。請兩位分享,除了正面影響,還有一些對地球環境負面的狀況。根據報導顯示,其實是有減碳,但是暖化並沒有因此改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暖化為長久累積

汪中和:全球暖化跟碳排放當然是息息相關的。不過,全球暖化是經過從工業革命以後,到現在為止,270年累積出來的一個結果,那新冠疫情不過才幾個月,這幾個月帶來的影響,要跟270年累積出來的衝擊,完全不能夠相提並論。

我們可以說,因為新冠疫情,從1月到現在已經三個多月,這三個多月單看中國大陸的減碳,估計就是一年的四分之一,這是非常可觀的。其他的國家也都一樣受影響,所以有人在估計,可能到明年回頭來看,今年的碳排放大概可以減少到5%以上。

一年平均有400億噸的碳排放到大氣層,5%不過是20億噸而已。從1750年到現在,累積在大氣層中已經超過8000億噸,所以這個20億噸跟8000億噸比起來,其實很小,更別提還被海洋及自然系統吸收的另一半,

跟我們過去所排放的量來比較,這次減少的還是九年一毛,不過至少是個很好的開始。去年聯合國舉辦氣候峰會,希望每一個國家從2020年,就是這個巴黎氣候協議開始實行的一年,每個國家都能力行減碳,一年大概能減少7%左右。照這樣減下去的話,地球溫度就不會在這個世紀末上升超過1.5度的門檻。

暖化趨勢難以減緩

問:根據報導,3月份歐洲的均溫比平常還要熱,也就是說,現在全世界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到達415ppm,似乎疫情對於溫度的下降,沒有產生什麼作用?

賈新興: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長期累積殘留下來,因為疫情而減少的經濟活動,確實是有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但是汪老師提到的九牛一毛,就好像一滴用吸管滴到大海裡的水,效應很有限。但是因為疫情被迫停止很多人類活動,帶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當人們願意主動積極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相信效果會更好,總比我們被迫好。

就跟學習一樣,被動的學習跟主動學習的效果不太一樣。希望這次的疫情能夠讓所有的人們能夠清醒,明白人類真的需要在經濟活動跟環境的議題中間去做取捨。如果要從比較長遠的角度來看,我相信短時間經濟活動的減緩,可以創造未來更好的環境願景。

問: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節能減碳愛地球,得到的益處會更大。針對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報告顯示,2020年還是有98%的機率成為史上最熱的前5名,也就是說,過去10年來就是史上最熱的10年。這樣不斷升溫的情況,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式可以改進?

汪中和:今年還是一個高溫年,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可能就是史上最熱的一年。

賈新興:短期我們要讓地球溫度增幅減少,其實腳步有點太慢了。從整個暖化造成的原因,其實就跟溫室氣體排放有關聯。過去10年或5年,能減的碳非常少,在未來的10年當中,增溫的趨勢應該還是非常的明顯,除非因為這次疫情,我們重新去思考反省,能夠更積極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有可能讓暖化的趨勢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