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可促減碳? 學者:關鍵在低碳能源

林祐任 2020/03/08 18:24 點閱 28676 次
汪中和感嘆,政府紓困的作為主要是在挽救經濟,沒有藉機保護環境很可惜。(Photo by Pixabay)
汪中和感嘆,政府紓困的作為主要是在挽救經濟,沒有藉機保護環境很可惜。(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台北報導】疫情助減碳?台灣近來採取的遠距教學和通訊診療等科技,有沒有可能帶台灣走向低碳經濟之路?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認為,關鍵在於必須轉型成「低碳能源」,並終止浪費行為,否則恐怕在疫情過後又重回過去的排碳水準,他也感嘆政府注意力只放在紓困,沒有藉機保護環境。

低碳能源才是解方

汪中和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的碳排放量減少了四分之一之多,NASA日前釋出的衛星拍攝照也可看到,華北地區二氧化氮的排放量顯著下降。

台灣目前不少學校如台大、台科大等正在推動遠距教學,慈濟和北醫等醫院更提供通訊診療的服務,也有企業鼓勵員工在家上班(如安侯建業)或以視訊取代傳統會議。新科技的使用可望降低交通運輸,進一步減少排碳量,但是當疫情結束之後,還有可能繼續維持嗎?

「傳統的經濟手段必須改變,否則減碳的結果只是短期的。」汪中和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的碳排放量減少了四分之一之多,但一旦企業復工加速生產,恐怕在一年之內回復原有的排碳水準。因此,根本解決之道是轉型成低碳或零碳的能源,將化石燃料投資降到零,並改變掠奪式的消費行為。

空汙改善不顯著

對於當前政府的紓困條例和預算,汪中和也感嘆,政府的作為主要是在挽救經濟,沒有同時思考保護環境非常可惜,他說,這次疫情是一個反省當前生活和產業型態的良機。

近來台灣的空氣品質是否因經濟活動趨緩而變好?汪中和表示,今年迄今為止紅色警告天數確實降低,但空氣品質變好的趨勢不如中國明顯。另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執行長楊澤民也指出,台灣空氣汙染的主要是因為吹東風時,位於背風處的西半部無風,擴散條件不佳所致,而非中國的境外汙染。

楊澤民引述「爭好氣聯盟」的資料表示,2月曾在網路流傳「中國停工,台灣空品改善」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譬如2月2日全台25站空品橘色警報,但當時中國正值停工,顯示本土汙染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