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揚「外在招式不同,內功心法則屬同一路」,因此他指揮馬勒跟布魯克納,其實都是「卡拉揚」自己。
樂評人焦元溥日前在臉書提到,鋼琴大師波哥雷里奇到日本演出協奏曲,他很喜歡這次的指揮山田和樹,山田在會後很謙遜地請益波哥雷里奇,能否給他一點建議?波哥雷里奇給山田和樹的建議是:「別忙著指揮馬勒,先去學布魯克納。」
(Don't do Mahler; Do Bruckner.)
往山的更深處走
焦元溥引述波哥的想法:「布魯克納的作品是對位寫作的巔峰。一旦你能掌握住他那些複雜但深刻的對位,其他東西對你就簡單多了。指揮馬勒,無論好或不好,觀眾都會鼓掌,指揮布魯克納卻很難得到掌聲,連票都不好賣,但年輕音樂家應該先把心思花在真正值得花費的事物上,而不是追求掌聲。」
我舉雙手雙腳贊成波哥大師的想法。現在的音樂會,馬勒常賣得滿座,布魯克納則相對門前稀落。然而,馬勒絕對不是膚淺的作曲家,他的配器技法,以及他在樂譜內鉅細靡遺的指示,都非常值得聆賞。我想波哥的意思,不是馬勒比布魯克納遜,而是指揮家不能留戀眼前的絢爛雲景,應該往山的更深處走。
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從很年輕就覺得,幾乎沒有指揮家能同時指揮好馬勒與布魯克納(我指的是兩者都指揮得極佳,都非常有特色與個性,不是照本宣科)。這兩位大作曲家雖然都各有九首不朽的交響曲(前者多一個樂章,後者少一個樂章),但樂思、情緒其實南轅北轍,馬勒燦爛氾濫,布魯克納巍峨肅穆,本質有根本上的差別。
圖說:音樂大師布魯克納(唱片封面)
圖說:音樂大師馬勒(維基百科)
兩大作曲家 涇渭分明
為了找出答案,我思索了很多年,跟馬勒有直接關係的大指揮家克倫培勒與華爾特,當然是適當人選,以及前一世紀兩大明星指揮大師卡拉揚與伯恩斯坦,也是夠格的名單,可惜他們沒有錄全兩大作曲家的交響曲。他們這幾位不但都沒有錄全,而且還是稍有分別,例如克倫培勒是馬勒勝過布魯克納,華爾特相反,伯恩斯坦的布魯克納則是非常「馬勒」,非常奇特。
直到今日,這個答案我還在找尋中。但這裡我想提「指揮帝王」卡拉揚。他是唯一的指揮家,不管指揮任何曲子,都非常厲害,但都是「卡拉揚」:你很容易辨識出,他獨特的語法,甚至樂團(柏林愛樂)的音色也能維持數十載不變。批評者認為,他比較不管作曲家風格、各樂派傳統之間的差異,都是用他強勢的音樂語法,一路到底,也獲得巨大的成功。
卡拉揚如小無相功
套用吾友張孟平兄曾用過在其他指揮家的比喻,卡拉揚就有如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用「小無相功」使出少林七十二絕技的鳩摩智。金庸先生的設定是:各門各派的武功,都有獨特的內功與修煉,一般人幾乎不可能身兼數派功力,但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可以運使各家各派的奇功絕藝,並且不著形相、無跡可尋,因而被稱為「無相功」。
就像鳩摩智,接連使出兩種不同的絕技,但是眼尖的高手還是看得出來,外在招式不同,內功心法則屬同一路,是「小無相功」,並非同時施展兩項絕技。
無敵於樂壇
卡拉揚就是如此,「外在招式不同,內功心法則屬同一路」。因此他指揮馬勒跟布魯克納,比起其他指揮家,更容易辨識,其實都是「卡拉揚」。你可以批評「只有外型,內在都一樣」,但不能不佩服,這就是卡拉揚的絕技。
年輕時,我覺得卡拉揚太嘩眾取寵,年紀大一點後,才開始感受到卡拉揚的真工夫,到了現在,聽了更多音樂,更深深為年輕時年少輕狂的想法感到慚愧。用「小無相功」的鳩摩智,幾乎無敵於天下,而指揮起任何作品,都能展現獨一無二特色的卡拉揚,同樣也是無敵於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