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土壤液化潛勢圖 降低災害風險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2/04 13:22 點閱 2622 次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上(十一)月28日公布了第四批臺灣本島的土壤液化潛勢圖,範圍包括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南投縣及台東縣等地區,連同過去陸續公布的前三批資料,終於完成了全臺土壤液化潛勢初級圖資的公開作業,距離2016年3月14日第一次的公布,歷時將近四年,相當不容易。

土壤液化危機

土壤液化是伴隨地震的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鬆軟砂層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沖積層地區,由於強烈震波導致地下水與沙土快速混合形成高壓泥漿,隨即經由地層中的裂隙向地面噴發釋放壓力,以致地表失去支撐力而造成不均勻的沉陷與位移現象。一般來說,土壤液化很少直接造成人命傷亡,但往往會使建築物龜裂傾斜、路面破裂、地表下陷與維生管線系統的損壞,影響民生至鉅。

臺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土壤液化案例發生在1999年九月的集集地震,影響範圍遍及中部各縣市,造成員林、南投、霧峰、太平一帶的房舍、橋梁、堤防受損嚴重,甚至台中港碼頭的營運也因而受到影響;因此在臺灣土壤液化最容易發生在沿海平原、港灣、河口三角洲等地區。

地震導致液化

雖然集集地震時發生了大範圍的土壤液化災害,卻直到2016年二月美濃地震造成臺南市安南區因土壤液化有上千棟房屋受損,經過媒體深入報導才引起大家的重視,行政院也終於下令中央地質調查所匯整歷年來的鑽探資料,評估地震時會發生土壤液化的風險區,製作成潛勢圖,讓一般民眾能夠掌握住家的風險;這是面對問題的正確一步。

由潛勢圖可以看出,臺灣很多地區都位在土壤液化的敏感區,例如蘭陽平原、臺北盆地、濁水溪沖積扇、嘉南平原、高雄臺南、屏東平原等。若民眾發現自己住家位在高潛勢的敏感區,先不需要太過恐慌;因為是否會產生土壤液化,還要取決於地震的規模與震度,通常要有震度5級以上的地震才可能發生。當然地震的規模與震度越大、液化的現象就會越嚴重。

此外,依照集集地震時的經驗觀察,一般沒有開挖地下室的三層樓建築,會因位於土壤液化的地區而傾斜或沉陷;但是鄰近有開挖地下室的五層樓房,反倒沒有受到影響。原來建築基地若是開挖了地下室,可以置換掉原本會液化的土壤,因而就不會產生土壤液化的災害。

風險潛勢評估

目前建築法規要求的地質評估中,土壤液化的潛能有嚴格的規定。比較麻煩的是,對於四層樓以下、非公眾使用的建物,因為不需要做鑽探而漏失了這個重要的評估,這類建物的基礎又較淺,很容易受到土壤液化的損害。因此,只要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潛勢,並做好建築物的設計、抗震補強與地質基礎的改善,就可以避免土壤液化的災害。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先天就地震頻繁,目前內政部正進行國土計畫的功能分區作業,除了活動斷層與山崩地滑地質敏感區是規劃的重要評估項目外,不同等級的液化潛勢區也應該列入相關法規去規範,並繼續提升土壤液化圖資的精度,以降低因土壤液化災害的生命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