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現代藝術 笑看名畫的背後故事

醒報編輯部 2019/09/16 09:46 點閱 4898 次

立體派的另類觀點

在義大利出生的法國詩人、劇作家、也是前衛藝術圈擁護者阿波里奈爾,其所下的文人註解,並不總是獲得青睞。事實上,他的才智反而有賣弄文采之嫌;他熱切的為現代藝術提供最即時的珠璣妙語,但結果經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不過,總有一些時候他的語言天賦,使他能夠直達少有人能觸及的藝術作品核心。

沒有人比阿波里奈爾對立體派的觀察更為精闢,這項藝術風潮,實在讓人難以理解。當阿波里奈爾聊到他的朋友畢卡索,也就是這項藝術風潮的共同發起人,他說:「畢卡索就像外科醫生解剖屍體那樣研究物體。」而這正是立體派的核心精神:針對一個主題,務求詳盡的觀察、分析與解構。

畢卡索的作品特色

這種創作方法,連激進的阿波里奈爾都得花一點時間適應。1907年,他在畢卡索畫室內和這樣的新畫風初次見面。畢卡索邀這位詩人,看看他正在進行的最新畫作,為了它,畢卡索已經畫了上百張草圖。即將完稿的這幅畫集合了各家藝術的影響,並呈現畢卡索所堅持重現──自印象主義以來即遭摒棄──的輪廓線條。

當畢卡索自豪的將最新畫作《亞維儂少女》,展示給他所信任的朋友看時,阿波里奈爾卻以驚愕與困惑回應。在這位作家眼前的是5個赤裸的女人,站在約2.5公尺見方的巨大畫布上瞪著他瞧。她們粗略勾勒的身形以各種棕色、藍色、與粉紅色系的尖銳線條組成,碎裂的圖像有如一面碎鏡。

作品與個性有關

阿波里奈爾認為,畢卡索的藝術生涯也將如那面鏡子。他實在搞不懂,為什麼畢卡索的繪畫,會從備受收藏家與藝評家愛戴的優雅人物畫,趨向如此原始而嚴肅的風格。

這答案或多或少和畢卡索輸不起的個性有關。野獸派畫家馬諦斯,於1906年發表了《生之喜》,這位畢卡索的心頭大患,果真成為當時最受矚目的藝術家,畢卡索因此深感威脅。另外,1907年初的塞尚紀念展,也給了畢卡索不少刺激,這場展覽使他決心尊崇艾克斯大師的路徑,持續探索各種觀視方式的呈現。

產生幽閉恐懼的畫

就這點來說,《亞維儂少女》的確發揮了驚人的效果。他從塞尚的概念出發,將這幅畫直接推到新的藝術風潮。畫中幾乎不見任何空間感。5個女子以平面的輪廓呈現,她們的身軀簡化為各式三角形與鑽石形狀,幾乎就像從橘紅色紙上剪下的。

所有細節皆化繁為簡:無論是胸部、鼻子、嘴巴、或手臂,都是以1、2個小小的三角線條所組成(就像塞尚描繪田園的方法)。畫面中完全不見擬真的意圖。在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群像中,右側是2個以非洲面具呈現頭部的女子,最左側女子則化為古埃及雕像,中間2位看起來像風格化的漫畫人物。

所有的臉部特徵經多重角度重新組合,橢圓的雙眼因此不對稱,嘴巴還顯得歪斜。畢卡索戲劇性的縮短透視,帶給觀者幽閉恐懼的感受。在這幅畫裡,我們感受不到傳統遠近法中影像漸次退向遠方的視覺效果;相反的,這些女子就像3D電影裡截取的畫面,生氣勃勃的從畫布躍出。

畫作暗示人性

而這才是畫家的真正意圖。這些女子事實上,是為了尋歡客而魚貫列隊、任君挑選的應召女。畫作名稱裡的亞維儂,指的其實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的某處紅燈區(而不是風景如畫的南法小鎮)。女子的腳邊擺放了一盆熟成的水果,暗示待價而沽的人性歡愉。

畢卡索稱這幅畫為「驅邪之作」。這麼說的部分原因在於,畢卡索在《亞維儂少女》中,抹除了個人過去的藝術觀,呈現更大膽的、新的創作方向。另一原因來自畫中的訊息,強烈透露與娼妓共度春宵的快意,所換來的危險代價。

他的朋友曾因這份快意的誘惑,付了2次代價:一次用錢買單,接著是以自己的性命交換。這是針對性病的致命危險,所提出的沉重警告,因為性病已在世紀末的波西米亞巴黎藝術圈中,猖獗蔓延(馬奈和高更皆死於性病)。

畢卡索在早期的草圖中,原本設定5名娼妓外加2名男子的7人組;其中一名男子為船員(作為恩客),另一名是手持頭蓋骨的醫學院學生(作為死亡象徵)。畢卡索原來或許想要畫的,是幅較有警世意味的圖,藉以展示「罪惡的代價」。但他發現移去構圖中的敘事成分,卻更能增添視覺張力。

關於拷貝與剽竊

畢卡索除了與馬諦斯較勁、將塞尚的作品加以進化,他還大肆搜索藝術史名錄以找尋靈感。他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差勁的藝術家拷貝,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這種藝術創作方法,在今天我們會稱它為「後現代」。但當我們將1907年這幅立體派原型,和畢卡索曾經透徹研究的畫作──西班牙畫家葛雷柯所畫的文藝復興時期傑作《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做比較時,這句話就顯得非常簡潔有力。

兩幅畫的相似之處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參考《啟示錄》中的聖經故事,描繪服侍神的人死後得到救贖。在畫面前景,高舉雙臂向天堂祈願的是施洗者聖約翰,他身上的藍色斗篷,和《亞維儂少女》的背景帷幕顏色相似。畢卡索對於這塊布料的安排,與葛雷柯以白色顏料、銳利線條和強烈陰影所製造的鮮明褶痕,極為相近。

葛雷科畫作中央3位赤裸的女神,直接被畢卡索引用,就連其中一位以側臉面向其他人的安排,都是一樣的。而畫中濃烈黑暗、帶來啟示的天空,更不會被這位想要激發類似氛圍的年輕藝術家所錯過。藝術史學家這世紀以來反覆思索《亞維儂少女》,試著找出它與另一幅畫的關聯並檢視其影響。

葛雷柯挨批毀現代藝術

但阿波里奈爾無以得知21世紀的前衛藝術家,會將畢卡索這幅1907年的畫作,視為史上最重要的畫作之一,他也無法預料1年內,這幅畫會帶來立體派的誕生。這位詩人只能就眼前奇怪得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畫加以判斷。其實他並不是唯一對這幅畫做出負面回應的人。

馬諦斯也嘲笑畢卡索,後來更氣憤的懷疑這個西班牙小子,想要毀掉現代藝術。因為聽了朋友的逆耳評論,雖然畢卡索認為這幅畫尚未完成,但索性不再對這幅畫加工。他捲起畫布收到畫室的角落,擱置長達17年,直到1924年,一位收藏家看都沒看就將它買下。

不過,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於1930年代後期買下它以前,這幅畫鮮少公開展示。《亞維儂少女》所受到的冷淡對待,連德漢都說:「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畢卡索在他的偉大畫布後吊死自己。」

立體派的誕生

和畢卡索同樣因為去了趟塞尚紀念展,而深受啟發與轉變創作方向的畫家布拉克,對這個西班牙小子的想法,也感到難以理解。不過,與其他那些轉身竊笑的訪客不同的是,布拉克不久後到了畢卡索的畫室,提供他個人的想法與協助。

這2位年輕藝術家緊密的創意夥伴關係,促成了立體派誕生。這段關係用畢卡索的話來說就像婚姻,又可比擬為「用繩索綁在一道的登山客」,有如進行一趟藝術奧迪賽之旅。這段夥伴關係定義了20世紀的視覺藝術,並在日後帶來拼裝式松木地板,和安哲勒波伊斯桌燈的現代主義美學。

康維勒資助立體派

特別的是,倘若少了企業家康維勒的資助,這2人或許永遠無法為藝術帶來如此宏大的轉變。這位德國出生的商人,原先在倫敦擔任證券交易員,但他發現自己飽滿的靈魂不適合待在金融界。於是他搬到了巴黎試試藝術經紀人的職務,且在不久後就來到畢卡索的畫室參觀,看見了《亞維儂少女》。

康維勒和其他人對這幅畫的反應不同,他認為它非常了不起,想要馬上買下它。但畢卡索不同意,於是康維勒給了畢卡索持續進行藝術探索所需的經費,並承諾會在作品完成後買下。布拉克在不久後加入畢卡索,這項交易內容進而涵括布拉克(雖然相較之下沒那麼慷慨)。

於是兩人的財務有了後盾,這2位藝術家可以不再害怕被當時的審美觀拒絕,無所顧忌的開始進行創作。

塞尚的創新技法

塞尚是這2位藝術家的創作起點,他們皆曾仔細研究塞尚的創新技法。前野獸派畫家布拉克,經常在馬賽附近的艾斯塔克小鎮戶外寫生,因為這裡也曾經是塞尚最喜歡作畫的地方之一。他以塞尚的技法與他的綠、棕色調作畫,但布拉克的畫看起來非常不同。

以《艾斯塔克的屋舍》為例,這幅畫是他在旅途中常出現的畫作類型。布拉克在畫中描繪一片滿布屋舍的山丘,零星點綴著樹木與叢林。他以放大攝影鏡頭的方式將特定區域拉近,並使田園的景深幾乎消失。一般在風景畫中所期待看見的天空或水平線,為了要符合整體感的要求而被捨棄。

這同樣也是塞尚的目標。但塞尚的做法會是將背景的主題帶向前景,布拉克則是將一切都拋向前景,就好像司機臨時踩煞車,乘客被拋向擋風玻璃。他的山丘屋舍層層疊疊的一個接著一個,但全都沒有窗子、大門、花園或煙囪。為求構圖焦點與彼此的關聯性,所有的細節都要犧牲掉。

《艾斯塔克的屋舍》和塞尚的作品如出一轍,但更極致的將風景簡化為幾何圖形。豪華不動產變形為淺棕色方塊,上頭一層層的深棕色調暗示陰影和深度。偶然出現的綠色灌木叢和樹木,讓眼睛得以從單調交疊的長方體矩陣中暫時休息。

立體派被譏笑「方塊」

當布拉克以《艾斯塔克的屋舍》系列畫作進入1908年秋季沙龍展時,評審委員會先是拒絕,接著又加以譏笑一番。委員之一的馬諦斯語帶嘲諷的說:「布拉克剛送來了一幅用一堆方塊組成的畫。」很諷刺的,馬諦斯這番評論的說話對象,正是當年用「野獸」一詞來形容馬諦斯早期作品的弗克賽勒。

於是按照慣例,此名就此名留千古,立體派於焉誕生。名字雖然已經有了,但是這股風潮還沒有真的開始。說來可惜,因為「立體派」這名詞讓已經夠複雜的藝術風潮更形複雜。

「立體派」一詞或許能夠合理說明,布拉克於1908年間,受塞尚影響所創作的艾斯塔克系列作品,但它卻完全無法反映,布拉克和畢卡索這2位時代先驅,自那年秋天以來所創作的作品本質。這個詞彙事實上名不副實,因為立體派沒有立方體,甚至恰恰相反。

以所有角度觀察物體

立體派企圖確立的是平面空間的畫布本質,而不是嘗試重現立體空間(如立方體)的錯覺。想畫出一個立方體,通常畫家需要從單一透視點觀察該物體,但是布拉克和畢卡索,卻是從所有可能的角度觀察物體。以紙箱舉例來說,布拉克和畢卡索象徵式的將其打開拆解,還原成平面圖,使紙箱的所有面向一併展現。

但是他們同時也企圖在畫布上,呈現平面圖無法展現的立體感。於是他們繞著紙箱進行想像的漫遊,從中篩選出最能表達紙箱的面向,接著再將這些「視點」或「碎片」,環環相扣鋪陳於平面圖上。其順序大致接近紙箱原有的立體形狀,因此仍然認得出是個箱子,只是攤平成為平面空間。

他們相信如此一來,構圖將引發觀者對於盒子(或是任何物件)本質的更深感受。重點在於化思考為實際作為,刺激人們留意生活與我們所忽視的事物。

《現代藝術的故事:這個作品,為什麼這麼貴?那款設計,到底好在哪裡?經典作品來臺,我該怎麼欣賞?本書讓你笑著看懂》
作者:威爾.岡波茲
譯者:陳怡錚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