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二代雲豹甲車優缺點

何義成 2019/09/01 15:29 點閱 25274 次

2019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日前在台北世貿舉行。

航太展亮點

由陸軍兵整中心、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之202兵工廠、209兵工廠等單位,與工研院、中鋼、和成陶瓷等機構共同研製的雲豹八輪甲車,不僅展出配備30公釐快砲、即將量產服役的CM34型步兵戰鬥車(IFV),以現有構型改良研製的第二代雲豹甲車「M2樣車」以車載迫砲構型首度亮相,成為本屆台北航太科技展亮點之一。

二代雲豹甲車「M2樣車」外型更加洗練,車體較現有量產型更加強化避彈功能,底盤改為技術水準更先進的液氣壓懸吊系統,取代目前量產型雲豹甲車底盤的彈簧與扭力桿,使其在道路或野外行駛更加平穩舒適,降低乘員不適感,自力研發的六輪轉向系統使車體轉向半徑縮短至9公尺(現有量產型超過10公尺),便於在聚落街道活動。這對都會化聚落型態的台灣西部尤其重要,有助提升地面部隊機動性。

研發成果來之不易

筆者服兵役時曾從當時軍方內部出版的後勤補保期刊內容首次見到CM31原型車野外測試畫面,也曾目睹1997年台北航太展展示的CM 31 原型車,車體焊接製造工藝水準、車內空間區劃與管線配置,與雲豹甲車不可同日而語,說明自主國防科技產業研發成果非一步登天,不乏從嘗試與失敗個案累積經驗、重新出發的集體智慧心血結晶。

台灣西部人口稠密,都會化程度高,缺乏戰略防禦縱深,道路網四通八達,河川溝渠縱橫交錯,不利於大規模地面部隊集結運動。輪型甲車道路機動性較履帶甲車高,且其駕駛訓練與保養維修與民規輪型載重車差異小,較履帶甲車易,有助降低後勤保修與人員訓練成本。

恐未量產就落伍

但就筆者管窺之見以為,支援地面部隊執行火力支援任務的車載迫砲系統,對照他國乃至對岸共軍地面部隊同類載具發展趨勢,二代雲豹M2樣車卻仍採用傳統的車尾敞開空間設計,恐未量產已落伍,實戰狀況時容易導致敵火下作業的迫砲組員傷亡。

多數國家或對岸共軍地面部隊配備的車載迫砲系統,多已改為密閉式砲塔設計,改用後膛裝填、兼具傳統迫砲與榴彈砲特性之迫榴砲,並配合自動裝彈機與地面定位與導航系統,以便對步兵單位提供即時火力支援,研發封閉式砲塔車載迫砲系統,恐怕是二代雲豹甲車研發單位努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