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獨尊股東 資本主義顯現良善面(楊艾俐)

楊艾俐 2019/08/26 18:23 點閱 17705 次

代表蘋果、百事可樂、沃爾瑪與摩根大通等近200家上市大企業,最有影響力的工商團體「企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table),近日聯名發表名為「公司的使命」公開宣言,強調不再獨尊股東利益,將更重視對社會、員工、顧客的責任,希望重新界定企業界在今天美國社會中的角色。

此舉不單推翻了該會以前「公司的目的」公開宣言,也改寫了資本主義的定義,如果徹底執行,這項未來將成為關鍵歷史文件。

回歸良善資本主義

在這篇300字的宣言中,直到第250字才提及股東,在股東之前提到公司使命依序是1.「為客戶創造價值—符合並且要超越」,2.「投資員工—包括公平的薪資,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提供員工訓練及教育」,3.對供應商公平而且符合道德原則:不論供應商大小,我們都公平以待,攜手滿足客戶的需求。

現任喬治梅森大學國際事務教授皮爾斯坦撰文指出,這項宣言意味著美國大企業終於回到美國資本主義良善的那一面,不管做不做得到,這是資本主義興起5百多年來第一個大動作,所謂資本主義,就是資本為上,出錢者最大,員工、顧客是為出資者服務。

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一舉一動都為了提高股價,所以美國企業執行長眼睛看的,腦中所想的全是一季的利潤,然後反映在股價上,也就是將股東價值最大化,獲得董事會及股東的讚賞,年底執行長及高幹能夠拿到豐厚的獎金。

本來資本主義並不是壞事,總是在員工、顧客、股東間有個平衡點,但過去40多年來,尤其以諾貝爾經濟學家弗裡曼為首的芝加哥經濟學派,認為企業只要守法,創造利潤,對股東負責,對社會其他成員沒有義務及責任。

經營者連股東也騙

1970年代在大學商學院、企業律師、大型投資人及華爾街分析師的推波助瀾下,美國資本主義的精神逐漸變質。為了逐季推高公司股價及獲利,主流思想還容許經營者欺騙消費者、壓榨員工及供應商、逃稅,並且大方給予公司管理層股票選擇權。

大企業不單瞞騙消費者,也隱瞞股東,公司頻瀕臨破產,股東才知道,例如2001年,美國第七大企業安然能源,利用法律漏洞和低劣的會計報告通過利用會計規範上的漏洞、特別目的事業體、來掩蓋公司合同與項目失敗帶來的數十億美元債務,還連累曾為世界第一大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解體。

2000年美國有網路(Dot.com)泡沫還沒恢復,美國企業又創造出了房地產榮景,來支持美國經濟,終於釀成2008年金融海嘯。

薪資不符合貢獻度

佛里曼學說既認為企業是為利潤存在,於是企業開始重金獎勵執行長等高幹。此同時,美國貧富差距快速拉大,中產階級急劇消失,最主要來自員工和高幹薪水的差異。華府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研究指出,1978年至2018年,企業執行長的薪水飛漲940%,而一般勞工在同期間內的薪資調幅僅12%。

典型勞工去年賺進1元,執行長即有278元入袋;1965年時,執行長與勞工的薪資差距僅20對1元,時至1989年擴大至58對1元。現今更為惡化。「經濟政策研究所」米歇爾更說:「執行長薪資高,是因為他們的職權設定,而非源於生產力增加或擁有特定的高需求技能。」也就是說他們拿到的薪資、分紅、股票選擇權,並不符合他們對公司的貢獻。

所得不公拉大貧富差距

企業各階層所得不公也造成美國貧富差距快速拉大,中產階級急劇消失,而且全球化的結果,各國也都師從美國。 資本主義變得更貪婪、貧富不均且冷血無情,令人愈來愈反感。

轉機點來自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國各界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在現階段的正確方向,當年比爾蓋茲演講提出「創造性的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精義是集合各人的自我利益,以達到社會的永續繁榮,因此獨尊股東,獨尊利潤,就不可能長治久安。

扭轉風氣需眾人之力

接著幾年學界和企業執行長紛紛出書或發表言論,哈佛商管學院教授波特提出「分享價值資本主義」,全食物創辦人麥凱提出「良心資本主義」,其他各界人士還提出,「包容資本主義」及「可持續資本主義」等,可見在民主的美國,從上而下行不通,要扭轉風氣不單需要時間,也需要眾人之力。

趨勢一旦成形往往不可逆,美國企業開始注重投資員工,而台灣企業還在低薪、不重員工訓練的惡性循環中打轉,這個美國大企業宣言是否也提供了台灣企業對自己角色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