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內宜花頻震 學者:強震不可免

吳婉瑜 2019/08/11 17:52 點閱 186754 次
汪中和指出,從歷史總體量來看今年地震數量仍偏低,未來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很高。 (醒報資料照)
汪中和指出,從歷史總體量來看今年地震數量仍偏低,未來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很高。 (醒報資料照)

【台灣醒報記者吳婉瑜台北報導】板塊能量尚未完全釋放,強震不可免!繼8日宜蘭發生規模6.0強震,11日上午6時又發生規模3.9地震,震央位於花蓮,最大震度5級,中研院地球科學兼任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指出,最近地震頻繁與大環境及空間背景有關,今年4月到8月都發生規模6的地震,但從歷史總體量來看仍偏低,未來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很高。

地震活動偏低

汪中和指出,2009年後全球地震活躍,但反觀台灣近幾年地震活動比較平靜,雖有增加數量,但與實際發生的型態有些差異,他解釋,扣除2016年美濃地震和2018年花蓮地震兩起強震,台灣從2014年開始地震活動偏低,沒有強烈地震餘震帶動之下,能量未正常釋放。

汪中和分析,今年從1月觀測到7月,台灣的地震發生次數明顯偏少,過去平均一個月發生有感地震是58個,但今年開始月平均只有35個,顯示2014年以後,地殼能量未正常釋放,未來發生大地震風險高。

西南部留意強震

另外,從地震發生的空間背景來看,汪中和分析,過去台灣發生大地震位置偏中南部,但今年4月的花蓮地震和8月的宜蘭地震都在東北邊,一般來說對台灣造成災害型的地震,以西部平原、台北都會區將是高風險區,第二則是板塊擠壓軸線從台中到屏東的範圍,位於板塊擠壓最強軸線的兩邊。

「西南部留意強震!」汪中和表示,從過去紀錄來看,從2000年前到今年,規模六的強震共有18次,地震規模大、影響較廣的都發生在中南部,例如甲仙地震、美濃地震、霧台地震等都是偏南部,造成傷害比東部強。

汪中和提醒,無論從地震平均發生的頻率以及空間分布,都顯示能量還沒釋放完,台灣未來發生強震的風險高,若發生在中南部則會造成嚴重的衝擊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