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超音波物理性質設計出的「虛擬鏡頭」。(photo by melvil, license: CC BY-SA 4.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en], from: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nsertion_tip_of_endoscope.jpg)](/system/assets/images/000/051/705/big/%E5%85%A7%E8%A6%96%E9%8F%A1%E5%B0%87%E8%A2%AB%E6%B7%98%E6%B1%B0%EF%BC%8C%E5%8F%96%E8%80%8C%E4%BB%A3%E4%B9%8B%E7%9A%84%E6%98%AF%E7%94%A8%E8%B6%85%E9%9F%B3%E6%B3%A2%E7%89%A9%E7%90%86%E6%80%A7%E8%B3%AA%E8%A8%AD%E8%A8%88%E5%87%BA%E7%9A%84%E3%80%8C%E8%99%9B%E6%93%AC%E9%8F%A1%E9%A0%AD%E3%80%8D%E3%80%82%28photo_by_Wikipedia%29.jpg?1565250299)
【台灣醒報記者許雅筑綜合報導】內視鏡將被淘汰了!內視鏡檢查時常運用在醫學界,它的用途包括診斷出與肺、結腸、咽喉、腸胃道有關的症狀。使用內視鏡檢查的過程,會須將內視鏡插入身體的開口處,例如嘴巴或醫生劃出的小切口,因此使用內視鏡並非毫無風險,最新科技有望透過超聲波影像技術,取代內視鏡。
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研究人員解釋,生物組織是一種混濁的介質,會限制以光學方法進行的檢查。具體來說,這些組織是由大顆粒子跟膜構成,因此會限制光學圖象的深度和分辨率,尤其是在光譜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範圍內。
近期研發出的最新方法,利用超音波物理性質設計出「虛擬鏡頭」,取代置入體內的實體鏡頭,操作人員能夠透過改變介質內超聲波的壓力波來移動「虛擬鏡頭」。
光通過結構密度較高的介質會傳播較快;通過密度較低的介質會傳播較慢,而超聲波能壓縮或稀釋它們穿過的介質,並透過調節介質的密度改變介質的局部折射率。研究人員透過這樣的現象製造出「虛擬鏡頭」,操作者只要在外部調整超音波,便能讓其到達不同區域拍攝影像。
研究人員使用超聲波在設定的介質當中,雕刻出虛擬光學中繼透鏡,該介質可以是生物組織等物質。因此,該組織成了「鏡頭」,幫助研究人員捕捉和傳遞更深層結構的圖像。
根據《每日科學》報導,最新技術可以用在腦成像、診斷皮膚狀況、識別各種器官腫瘤等處。取決於需要監測的區域的不同,新技術也可能涉及手持設備或皮膚貼片。因為不需要將醫療器械伸入內部,此項新技術就能避免內視鏡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痙攣、持續性疼痛,甚至是組織穿孔或輕微內出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