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馴化天氣? 氣候工程的新形態

王安棣 2019/08/07 15:18 點閱 19971 次
台灣大學教授簡旭伸(右)7日招開研究成果記者會,由科技部人文司司長鄭毓瑜(右)主持。(Photo by 王安棣/台灣醒報)
台灣大學教授簡旭伸(右)7日招開研究成果記者會,由科技部人文司司長鄭毓瑜(右)主持。(Photo by 王安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王安棣台北報導】原來天氣也可以由人為控制!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於7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為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已出現一種「馴化天氣(taming the weather)」的新意識形態,意指運用科學來人工影響天氣,達成國家的目的。他說,人類與自然的互動已進入新的形態,各國應謹慎面對地球工程帶來的社會影響。

天空:政經角力新戰場

透過人工影響天氣技術(cloud seeding),人類得以在雲中撒播碘化銀或乾冰等雲種,改變大氣的降雨條件,進而增加降雨的強度與機會。簡旭伸表示,此技術打破傳統的產權觀念,將國家政經權力的分界拉到立體的層面。由於雲層和水在空中會自由流動,未來要如何分界這些「空中財產」的產權,則有待國際社會協調。

簡旭伸指出,中國是最頻繁應用人工影響天氣的國家,將這項技術活用於四大面向的治理,包括糧食、生態、水、以及重大戶外事件天氣保證。中國曾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在南水北調的工程上,使長江中游城市得以穩定供水到大北京地區。此外,中國2008年也運用此技術,確保北京奧運的開幕式當晚不會下雨。

實驗中的氣候工程

然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表示,人類應該以調適與減量的方法面對大自然的挑戰。簡旭伸提到,過去馴化自然的技術多用於地面為主,新版的「馴化天氣」還是一個實驗中的氣候工程,可能造成預料之外的外部成本,例如印度曾抱怨中國的人影作業引發印度暴雨洪災,而伊朗也曾譴責以色列實施此技術造成國內雨水短缺。

簡旭伸表示,「馴化天氣」已經成為人與自然新關係的意識形態,當代社會需要發展出一個三維、垂直與量體觀點,用以回應大氣政治帶來的社會難題。此案也說明了自然科學技術會出現過度發展的問題,因此需要與人文社會進行跨領域的對話,方能促成人性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