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關注課題 環境、薪資列前茅

張元融 2019/07/31 17:07 點閱 16985 次
國研院院長王永和(左)與國研院科政中心主任莊裕澤(右)31日公佈「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研究報告書」。(photo by國研院)
國研院院長王永和(左)與國研院科政中心主任莊裕澤(右)31日公佈「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研究報告書」。(photo by國研院)

【台灣醒報記者張元融台北報導】比起政治主題,民眾更關注與「自身權益有關」、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社會課題!國研院科政中心「民眾關心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最關注的三大課題為環境(15%)、勞動權益與薪資(12%)和糧食(11%)。科政中心主任莊裕澤強調,社會課題受關注的情況會隨時間變動,未來會加入「感受度」持續進行。

九合一大選前施測

國研院科政中心於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19日間進行「民眾關心的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經專家從期刊雜誌、新聞與網路公共政策參與等平台歸納出334項課題,擬定問卷對20048位受訪者發放,辨識出「台灣民眾關注的課題」,並就每個課題依照民眾「相對關心程度」打分,得出「關注度指數」。

最受全台民眾關注課題前五名依序為:「降低造假與標示不實的食品詐欺事件」、「落實源頭減量與物質循環再利用」、「降低生產過程中不當產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氣候變遷造成水質短缺與品質下降」、「氣溫異常造成農業損失與用電量增加」。

莊裕澤強調,此調查有別於施政「滿意度」調查,反映出國人對各項社會課題的關注(關心)程度,可供施政單位作參考。有記者提問,施測時間與去年11月24日大選相近,調查結果是否與地方九合一大選結果互相吻合?他語帶保留表示,只能說調查反映當時民眾關注的課題。

世代差異化

此調查也分析「關注度相差最多的課題」:以不同世代而言,主要存在著成長經驗與價值觀之差異,青年世代傾向於關注「社會大類」,例如新聞品質與倫理、性別認同等;壯年世代較關注「勞動權益與薪資」及「社會」大類,例如婦女就業、家庭暴力與虐童問題。銀髮世代較關注「糧食」大類,如農作物的產銷失衡、食物中毒事件,另有與自身權益相關之中高齡與高齡者再就業課題。

居住地關心焦點不同

在區域群體的比較上:北部民眾偏好「社會大類」課題,例如新聞品質與倫理、網路媒體內容管理,原因可能是北部基礎建設相對完備,因此轉而關注價值型的課題。中部民眾較關注「大氣與環境」,如空污與臭氧層破壞等,反映出中部的空污問題。南部民眾則較關注「災害大類」,特別是2018年8月發生過數場大雨,豪雨成災。

東部民眾較關注「教育大類」,尤其是家庭成員間的教養觀念隔閡,原因可能是東部青壯年人口外移、產生較高比例的隔代教養家庭,使受訪民眾表達出對於教養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