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貿易戰引發貨幣戰(劉憶如)

劉憶如 2019/06/10 13:45 點閱 8078 次
要判定別的國家央行是否干預匯率市場,其實並不容易。(本報資料照片)
要判定別的國家央行是否干預匯率市場,其實並不容易。(本報資料照片)

@劉憶如(前財政部長、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

前兩天(8、9兩日),全球20國集團(G20)在日本福岡召開財長會議,再度宣示不會以「貨幣競貶」方式取得國際貿易好處的協議;顯示對於貿易戰是否會擴散至貨幣戰,在當前又引起疑慮。

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

上個月底(5月28日)美國公布最新「匯率操縱及匯率觀察名單」。今年美國財政部評估的對象包括台灣在內共有21個貿易夥伴。報告的結果並未將任何國家評定為匯率操縱國,但有9 個國家被列入匯率觀察名單,較半年前來得更多;值得慶幸的是其中並沒有台灣;這也是台灣連續第四次不在觀察名單中。

美國總統川普從參加總統大選至今,一再公開指稱中國操縱匯率,並多次揚言要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並加以制裁。儘管如此,究竟因為證據不足;因此即使美國已對中國如火如荼開打貿易戰,但今年這份最新公布的名單中,中國仍不在操縱匯率的榜上。

以前美國的評估並沒有一套公開標準;但自2016年起,美國採用3個客觀指標做為評估依據,包括:1.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2.經常帳順差佔該國GDP比重高於3%;以及3.持續單向干預外匯市場、且12個月外匯持續淨買入總金額高於該國GDP的2%,等3個條件。

原則上,如果一個國家同時達到這3個指標。就會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符合其中兩項指標,或只符合一項,但超標甚多,就會上榜「匯率觀察名單」。例如中國大陸雖然第二、第三項都並未超標,但因順差太高(3000多億),因此即使沒被認定匯率操縱,卻仍被列入觀察名單中。

不易判定匯率干預

不過,「匯率操縱」的指控常容易失之偏頗。如果一個國家的央行持續干預匯市,的確屬於匯率操縱;但要判定別的國家是否干預市場,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大多數情況下,各國央行的干預行為往往並不公開。美國自己在2016年訂下指標後,並沒有證據指出哪一個國家確實有央行干預行為,因此直到目前,所謂「匯率操縱」,也只是美國常拿來作為一種口頭威脅的藉口。

上個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將提議「對貨幣低估國家加徵關稅」,這更是進一步挑戰全球貿易遊戲規則了。因為在一個浮動匯率制度體系下,均衡匯率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變化極大。

所謂「貨幣低估」的判定標準,相較於「匯率操縱」的判定,可能還要難上10倍。例如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定期公布的「大麥克指數」,常被用來做為一國貨幣是否低估的指標;但依據這種指標,幾乎全部美國的主要貿易國,貨幣都是低估的。所以如果以「貨幣是否低估」作為標準,美國也許就必須對全球開戰了。

科技戰加貨幣戰

自5月5日美中貿易戰端重啟後,美國以各種方式制裁中國,貿易戰延伸至科技戰的態勢,十分明顯。市場上普遍認為中國大陸可以作為反制的工具不多,因此有許多人猜測中國可能以人民幣貶值作為因應策略。因這種預期心理,人民幣自5月初至今的一個月以來,相對於美元貶值幅度達2.55%。

新台幣與韓圜,即使6月初有相當的反彈,5月份的貶值也都超過2%。尤其扮演避險角色的黃金和日圓,分別上漲了4.67%和2.94%;可見存在競貶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不安。前天落幕的G20財長會議,再度提醒各國須自我克制,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興盛的今日,若引發科技戰再加上貨幣戰,全球都將是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