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提前到來及早防暑免受害(20190604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06/09 11:02 點閱 26151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項祖安、廖亭雅

標題:夏季高溫提前到來及早防暑免受害
引言: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加劇全球暖化,台灣最近面臨夏季酷暑時間提早來臨,但因人造雨的條件限制很多,需另尋降溫的方法。

主持人(以下稱「問」):今天要談高溫問題。台灣在這段時間,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冷氣從4、5月份開始就拚命開了,夏季電價從6月開始。過去我們的認知夏天是在7、8月,有時候還延伸到9月、10月。但現在,感覺從4月、5月就開始酷熱,每天都有被曝曬的感覺。

夏天「提早」到來

其實不只是台灣,全世界各地都面臨高溫的問題,今天請兩位老師來說明,台灣今年高溫的狀況,跟往年相比情況如何?因為民眾5月份就要開冷氣、買冷氣,每天活在冷氣間,感覺上有點太早?先請賈博士分析。

賈新興:台灣氣候的特性是,大約5月中之後就進入梅雨季。梅雨季之前,在東亞附近的環境是太平洋高壓相對較強,所以一般民眾應該可以體會,在4月底到進入梅雨季之前,有一段時間容易出現高溫,進入梅雨季之後,因為梅雨帶來陰雨的天氣,5月中之後,溫度會稍微下降一點。

太平洋高壓導致高溫

到了六月中旬之後,梅雨季結束進入夏天,就是整個夏季的開始。不過,這樣的氣候,在過去幾年已經有點不同。我先回顧去年,去年梅雨季開始時間非常晚,一直到6月上旬梅雨才來。當時5月份大台北地區就出現高溫30度的天數破紀錄,時間將近十二天。

為什麼會這麼熱?因為去年整個東亞環境的太平洋高壓強勁讓梅雨下不來,呈現持續性的高壓壟罩,造成高溫的天氣,從去年的5月、6月整個高溫的天數非常明顯,最主要是梅雨不來,非常罕見;一般5月份要出現30度的高溫機率非常低。

熱浪與焚風

這是去年的第一個狀況。第二個是連續高溫日數,紀錄上面來看,2016年6月15日到7月6日,出現22天,去年是在7月25日到8月11日出現,連續18天出現35度以上高溫,這就是所謂的極端熱浪。

今年5月初的時候,因為受到鋒面影響,溫度稍微掉下來,只不過在鋒面來臨時,伴隨西南風氣流的影響,容易在台東出現焚風。所以今年出現比較高溫的天氣型態,是因為梅雨鋒面所帶來的西南風,造成背山的台東附近出現焚風,造成異常高溫。嚴格來說,有幾天是比較熱,但是跟去年相較,熱的狀況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極端。

問:但重點是每一年都提早面臨高溫。

賈新興:剛剛社長提到,以前印象中可能到7月才慢慢要開冷氣,但是在過去5月梅雨季到來,或梅雨不來的時候,5月同樣要開冷氣。特別是去年,台電每年夏季都會舉辦節電比賽,去年要節電卻十分困難,因為太熱了。5月時,35度的天數達10多天,可以看到這種極端的高溫,不只影響生活作息,荷包也會受到影響。

問:台電一定會不斷的「提前」適用夏季電價的時間,以前是6、7月才要提前,以後有可能5月就會提前夏季電價,因為用電量激增。請問汪老師,如何看待看這波夏季高溫?

溫室氣體濃度上升

汪中和:今年有兩個特徵,第一個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一直不斷上升,而且年年破紀錄。今年的溫室氣體濃度,在5月的時候,最高值已經突破415.7ppm。這是過去400萬年來最高值。目前來看,5月份整個月的平均值也會上看415ppm,非常可怕。

這種結果會讓地表的熱能累積太多,一時之間熱能沒有地方散發,就會累積在大氣層,所以大氣層在過去100年,隨著溫室氣體的累積,熱能不斷上升。過去4年2015、2016、2017、2018,是有溫度記錄以來最高溫的四年,今年隨著溫室氣體累積,紀錄估計不會偏低。

出現聖嬰現象

今年還有個特徵,從2018年11月以後,太平洋的聖嬰現象開始出現,每次有聖嬰現象時,海洋都會釋放熱能到大氣層,所以今年全球氣溫其實都偏高。今年會是一個高溫年,歷史上最高的溫度是2016年,2019年到目前為止是排名歷史第三名。

不過看趨勢1個月比1個月上升的快,所以在前面幾個月,還有機會繼續往前上升,能否有機會奪冠,卻也不一定,因為要跟2016年來比還是不容易,不過維持住第二名或是第三名是肯定的。

月均溫上升幅度驚人

不單是平均溫度上升,其實每個月的溫度都在上升。而且每月溫度上升的平均,跟年平均的上升幅度是一樣。年平均大約全世界上升1度,每個月的溫度,
在過去100年來,也平均大概上升1度。

台灣因為是前段班,上升的幅度大概在1.4度,所以每個月的溫度升高1.4度。可以看到跟過去的4月、5月溫度上升的幅度相差不遠。

所以未來的上升幅度還會更驚人,過去20年台灣每一個月溫度上升的幅度已經不是過去100年平均的1.4度,而是差不多3度,這是很驚人的。雖然只有10幾20年,但上升的幅度,把它延長到100年,更不得了。意思是到了這世紀結束,台灣每一個月的溫度,至少都要向上加3度。

今年的4月、5月,都已覺得好熱,要是再加3度,那情景是很難去想像,氣候暖化帶來的高溫熱浪,是一個非常可怕、不幸的結果。

問:賈博士剛剛提及溫度很高,就會期待有無下雨的可能性,您是長期預報的專家,請預計未來的2個禮拜或是1個月降雨的機率,讓我們可以稍微清涼一下。

靠午後雷陣雨消暑

賈新興:從氣候的預測趨勢來看,大概7月、8月的溫度如汪老師所講,台灣在暖化趨勢之下,一點都沒有辦法脫離這個現象。所以7月、8月基本上台灣的溫度還是比較偏熱。大家關心有沒有機會降雨,現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估計降雨量是比較偏正常到略少。

因為7、8月如果要降雨,大概有2種天氣型態比較容易出現。第1種是午後雷陣雨,又俗稱西北雨。第2個就是要等颱風接近的時候,會帶來比較多雲量,溫度會稍微往下降,目前看來是午後雷陣雨跟颱風降雨機率高。當然現在沒有辦法去做這樣的預測,但是從氣候預測趨勢看來雨量是正常到偏少。

所以7、8月要消暑需要靠老天爺,可能機會是相對比較小一點。在用電這方面可能要特別留意,在7、8月通常是一個更高峰期,要特別注意。如果要等下雨來消暑,是比較不容易。

問:如果不能等老天爺來下雨,可不可以用國軍做「人造雨」?到底人造雨的功效如何?真的有這樣的機會嗎?

人造雨限制條件多

賈新興:人不是萬能,如果天空沒有半朵雲,無論如何都造不出來,第一個先決條件是天空要有一些雲,有這種可能才會下雨,但是雨也可能下不來,因為水滴太小。所以透過科學的方法,人工造雨才有辦法讓雲當中的水滴變得更大、更重掉下來,就是所謂的人造雨。

如果真的要人造雨,則要看天公作不作美,是不是已經有一些雲產生,這些雲層是有一些薄的烏雲,不是藍天白雲。用飛機在雲上打一些化學藥劑,讓凝結的水滴可以變得更大,大到太重而掉下來,就是下雨。這是人造雨基本原理,所以如果7、8月要有人造雨的天氣,其實不太容易。

因為7、8月通常是太平洋高壓籠罩,天空不太容易有雲出現,除非要等到午後雷陣雨,但是午後雷陣雨本身就是非常劇烈的天氣現象,不適合人造雨。所以人造雨有一些限制,如果有梅雨鋒面靠近,其實也不太適合。因為萬一下得太多,讓雨下得更大,也可能會變一種災害。反過來說人造雨還是有它的限制及先決條件。

僅限局部地區

人造雨的效果一般都是局部地區,沒辦法大面積降雨,通常現在看到縣市政府出現高溫的訊息,都是會派灑水車去灑水,降低街道溫度。但是我覺得只能短時間有用,長期的趨勢要解決熱浪、熱島效應的問題,還是要從都市建設上去做著手,包括汽機車的排氣問題,還有我們的用電量。

另外一個可能是在建築上面,讓都市的建築上面有大自然的降溫效應,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問:台灣的高溫還不算是最嚴重,全世界各地高溫,整個地球體溫上升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在台灣,高溫30多度就已經難以忍受,印度甚至高達50度,那樣的溫度如何生活?請汪老師說明目前全球所面臨的高溫狀況,看起來台灣還不是最嚴重?

北半球熱浪將來襲

汪中和:2019年是一個高溫年,透過上半年南太平洋的夏天就能看到,整個 2019年南太平洋的夏天是大破紀錄的炎熱。

尤其是澳洲,今年面臨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炎熱的程度甚至比澳洲上一個最熱的夏季溫度再高將近1.5度,這還是全澳洲平均值,甚至是整個三月的平均值,打破當初氣象單位的預測;所以今年澳洲呈現高溫熱浪的狀況,現在雪梨也已經開始有乾旱缺水的情況。

高溫帶來的乾旱、水資源不足的壓力,非常可怕,不過南太平洋的夏季現在已經過去,目前逐漸進入秋、冬。然而,這樣的高溫熱浪現在開始移到北半球,目前北半球就會已開始承受高溫熱浪的衝擊,尤其是亞洲地區。

好比是南亞大陸的巴基斯坦、印度,現在都正受到高溫熱浪的炙烤,又如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阿拉斯加,這些地方也都受高溫籠罩的影響,天氣晴朗少雲,地表輻射增溫非常嚴重,像日本就打破有史以來的新紀錄。

好多地方逼近40度

日本打破紀錄的地方位於北海道,照理說北海道應該是很涼爽的地方,卻沒想到北海道在今年5月底時,就已經逼近了攝氏40度,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看過的紀錄。

至於中國大陸華北也有相同情況,中國華北的河北、山東,溫度也都逼近40度,甚至部分地區還超過40度,這些在過去都很少見,可是現在也在中國大陸發生。

這種現象主要出自太平洋高壓的下沉氣流,讓整個地區,從日本一路到中國大陸的北方,甚至像西伯利亞都是非常的炎熱,這是今年一定要去面對的問題,現在是亞洲,接下來可能就會移到歐洲、北美。

問:汪老師提到高溫造成乾旱,而乾旱不只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農作物的生長,在各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嚴重,請教賈博士觀察到什麼相關現象?

農作播種延後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特別提及,從今年以來全球高溫非常明顯,而它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只是人類無法忍受。像美國中西部的4月份,也因為地球長期高溫造成乾旱,而乾旱也讓春天玉米的播種因此延後。

現在正逢中美貿易戰,農產品中美雙方你來我往,如果再加上因為異常的氣候,造成玉米播種延遲,一定會影響到全球的原物料價格,所以過去這段時間,發現玉米的價格有比較明顯的波動。

我們進而了解,高溫並不只會影響人類,也會影響種植,因為缺乏水源與溫度過高,種植的季節時間就會延遲,間接影響後續的發展,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像這樣的高溫熱浪,台灣大概沒有辦法直接感受到它的影響,可是在北美,特別是加州,去年以及前年都因為連續的高溫造成乾旱,不只乾旱,也因連續高溫而造成加州附近的森林野火蔓延,這樣的影響衝擊就非常嚴重。

森林野火造成空污

尤其因為森林的野火不斷燃燒,也間接造成很多懸浮微粒PM2.5跑出來,所以高溫熱浪不只是會熱的受不了,還熱到地表乾裂,熱到樹木、森林燃燒,結果燃燒還造成空氣汙染,所以其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再來,環境論壇也有幾次談到高溫熱浪,好比是去年、前年,機場的跑道也因高溫柏油融化,導致飛機起降都會造成受損,所以高溫對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農業的衝擊影響,真的非常嚴重。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所以全球高溫影響的範圍非常的廣,而且沒有解藥或者是特效藥,沒有辦法徹底遏止,這讓我想起有句話,「天有不測風雲。」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風有雲,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高溫來襲。

這方面想請教汪老師,人體最舒服的溫度範圍是多少?而且大氣的溫度,既無法配合我們的體溫與我們所需的溫度,人類真的很脆弱。

熵值須適當溫度濕度

汪中和:以人體來說,人體的溫度大概是36、37度,如果周圍的溫度比人的體溫都還要高,那人類的排汗、新陳代謝都會受到衝擊與影響,健康當然也會受到傷害,地球這方面就更脆弱了。

談到地球的農作物,它生長在土壤裡,而關於土壤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熵值,熵值所指的就是它的溫度、濕度一定要非常精準,溫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水分也不可以太多或太少,只有在這樣一個合適的熵值,農作物才會有好的收成,可是因為水分來得很極端,所以土壤裡面的溫度已經破表。

有時候不是太熱,就是太冷,裡面的水分不是太乾,就是太濕,讓整個農作物生長都受到很嚴重的衝擊,進而影響到收成,所以對於糧食也好,對於農作物也好,其實整個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嚴重。

問:如今世界發生這種高溫狀況,不曉得有什麼具體的例證?或是部分國家對於高溫所採取的應對?也許能讓台灣來學習、效法。像是剛才所提到的國家,如:日本、中國、印度以及阿拉斯加都是怎麼去處理?

熱傷害造成死亡

汪中和:以現在的高溫來說,它對於人類的健康危害主要在熱傷害,像是休克、衰竭、中暑,這個都是整個公共衛生所要面臨的重大議題,而且比起低溫,因高溫死亡的人數,其實真的高太多了。

尤其過去中高緯度的地區,很少會面對高溫這種狀況,可以紓解高溫的空調就會比較不足,一旦高溫來臨根本來不及應對。針對這個問題,以公共建設來說,第一個當然是直接增加空調的數量,遇到高溫情形就能獲得緩解、躲避,也能擁有一個地方可以去疏散。

可是對於生態環境來說,當然動物沒有辦法去管理,不過若是植物範疇,其實能透過森林,去努力復原或是增加森林植被的面積,讓森林長得更好,這樣的智慧管理也會改變地表的生態環境,達到紓壓降溫的效果,甚至能夠調節氣候,這就是長期的應對方法,而短期大概只能靠空調來紓解。

問:賈博士有沒有補充?

高溫預警民眾須留意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提到高溫的狀況,特別像歐洲在全球暖化之下,過去幾年就常常出現嚴重的高溫。從短期來講,第一個就是提供預警資訊,如果透過短期預測發現近期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又有持續性的狀況下,那就要立刻提醒民眾,這是屬於短期的做法,這也顯示預警的重要性。

如果以台灣作為例子,台灣現在也有所謂的高溫燈號,它的目的是為了提醒我們,「欸,未來這幾天溫度可能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狀態,所以我們要開始做一些防範了!」除此之外,不只要預防中暑、衰竭,還需要特別留意體弱多病的長者或是年幼者,而這些都是短期的做法。

國土管理與規劃

長期來講,想解決高溫熱浪對環境的衝擊影響,還是要從整個國土的管理跟規劃著手,例如在自然環境上,增加草地、水源地、森林;至於交通運輸管理方面,就盡量選擇電動車,讓汽、機車的廢氣排放能受到管理。

至於冷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看有沒有新方法可以降低其排放率,應該會有一些科學的方法可以去應對,可是從長遠方面來看,還是需要從整個國土環境的整體規劃來實行。

問:我常常會想,不是有暖暖包嗎?有沒有可能未來會有一種服裝的發明,讓人到戶外工作時不會覺得很熱,兩位老師有看過類似的產品發明嗎?

賈新興:現在是有透過材質改善的涼感衣,還有一些是毛巾、袖套都做成涼感的材質,只要泡水扭乾,就能隨身帶著降溫。

釜底抽薪節能減碳

汪中和:如果單指對人體的調適,藉由材料科學技術來幫助人體去降低跟環境溫度的差別,這個發明似乎是可行的。

問:未來應該要發明一種這樣的裝備或裝扮,就像是我們去無菌室或者是消防的衣服一樣,發明類似降溫衣的產品。

汪中和:對!但是從能量不滅定律來看,這個能量它是不會消失的,所以我們不只是釜底抽薪,還是要努力節能,不要再增加溫室氣體,因為現在能量來源主因是溫室氣體太多,所以節能減碳是一定要去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