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天主教:廢除聖品,還信於民 (20190527 大西洋月刊)

邱慕天 2019/05/27 10:04 點閱 100055 次

Abolish The Priesthood, Return It To The People
忠告天主教:廢除聖品,還信於民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發佈了後來拍成電影《驚爆焦點》的當地神父性侵事件,但較不為人知的是,在那段時間愛爾蘭政府也指派了肖‧萊恩法官領銜調查同樣大規模的天主教兒童之家的虐童事件。2600頁報告最後在2009年發佈,坐實了天主教神職人員數十年來侵犯和虐待了成千上萬感化院、孤兒院童,少男少女的遭遇彷如(性)奴隸。

病入膏肓的「聖品階級」

不僅如此,在愛爾蘭天主教照護的未婚或單親媽媽之家,自1925年到1961年間,一共出現了800名死嬰,他們都被隨意棄屍亂葬。修女也干犯其中。2018年8月教宗訪問愛爾蘭督察,但豈知後續各種類似醜聞又在德國、美國賓州、阿根廷、澳洲爆發,故事都是關於教會當局使受害者沉默、歪曲執法、袒護施暴者,使冤情堆積掩蓋數十年。

基督教史學者、專欄作家詹姆斯‧卡羅曾是一名按立的天主教神父,他在1970年代「還俗」走進學術和公共神學寫作,活躍於波士頓。卡羅為《大西洋月刊》6月封面故事撰稿,他回憶,自己是「梵二精神」下長大的一代;少時經歷了1960年代天主教會時代精神的改革開放、大受鼓舞而走向神職,卻不幸在幾年間,親身經歷到天主教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聖品階級」制。

「帝國」信仰的枷鎖

卡羅指出,天主教確實是文明歷史上最偉大的非政府組織,將男女老少、窮人富豪都放在一個信念底下匯聚起來。以十億的信眾規模,在全球發展中國家建立數十萬間學校和醫療照護機構。然而(將神職人員置於比一般信徒高的地位的)聖品階級制,卻不是耶穌的精神或來自聖經教導,而是繼承自羅馬帝國晚期的組織結構。

一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描繪耶穌的門徒是「愛耶穌不離不棄的一群人」。他們在彼此家中聚會、凡物公用、同吃一塊餅、奉行社會主義的激進平權。是在四世紀康世坦丁將基督教納為帝國國教後,基督信仰才被嵌入帝國的組織範式當中:「教區」原是羅馬行政單位、「大教堂」本是朝廷大廳、中央集權的,「羅馬主教」則是仿君主制,更別說議決教義、彷如法庭的「主教會議」。

卡羅進一步解釋,生於四世紀中葉的神學家奧古斯丁提出了「性」化的「原罪」解釋(夏娃的「引誘」);他對慾望的見解帶出了一種壓抑的厚重。在他之後,一小撮「修道運動」曠野苦行僧和隱士的「獨身禁欲操練」,逐漸被納入主流天主教中成為「聖潔」與「廉潔」(無子私授與繼承教會產業)的符號,建立起一套由獨身男性組成的神權結構。

另一個基督?

聖職者被自己和外界期許扮演「另一個基督」,但神職結構卻權力不透明、男女不平權、性壓抑、對天國救恩的理解斷裂、在潛意識中貶抑信徒、暗藏虛榮的陷阱,更無法真正地鼓舞那些不看中功名利祿的好牧師出頭。許多性活躍的教士在私下堅持無法持守獨身禁欲,又只能痛苦自責;而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他們的道德勇氣,在神職同袍性侵時放低音量、不敢揚聲譴責。

卡羅認為,「聖品階級」不人性、不大公、背離基督使徒傳統,其聖潔的標準又難以維持,因此是走出新教宗教改革路線的時候了。教會唯有經歷徹底「向左、向下」的移動才能找到出路:肯定婚姻中性愛的健康美好、拔高女性地位;餵飽飢民、照顧窮人、探望病人、爭取正義、教育下一代。

教會,終究不是弄權和自以為義的結社,而是一個活出耶穌基督故事的回憶社群。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9/06/to-save-the-church-dismantle-the-priesthood/588073/

Robert Sirico(天主教智庫 Acton Institute創辦人)對原文的回應: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9/05/james-carrolls-cover-story-wrong-about-catholicism/58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