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 釋放孩子的潛力

醒報編輯部 2018/08/29 11:34 點閱 15718 次

教養風格的不同

一九六○年代早期,心理學家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後,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出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服從命令,而且不得提出疑問。研究顯示,專制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通常能達成父母的期望,然而比較不快樂,也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恩威並重子女快樂

恩威並重型的父母也會要孩子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但比較願意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能跟孩子討論,讓孩子適應。一旦孩子違反規定,則認為這是指導的好機會,會以解釋來替代處罰。

恩威並重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立下的原則去做,然而也知道這些原則只是過程。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最快樂,社交關係也最良好,日後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放任型討厭權威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很寬容,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同輩或朋友,很少立下規定要孩子遵守,對孩子也沒有很多期望。他們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放任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往往討厭權威,在學校的表現也比較差。

忽視型的父母則不負擔教養責任,認為孩子有東西吃、有地方住就好了,給孩子的培育或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往往長大之後有自制和自尊的問題,也比較不快樂。

直升機父母

除了上述四種,還有一種極端,則是所謂的直升機父母。這是用來形容那種過度介入或保護兒女生活的父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老是待在兒女旁邊,以免他們跌倒或受傷,甚至會幫孩子做家庭作業,如果老師或其他學生影響孩子的自尊則立刻衝到學校興師問罪。

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梅諾(Chris Meno)論道:「如果你不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掙扎,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而且自尊會受到影響。孩子若是被過度保護,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就會變得恐懼失敗,也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日後可能因為自信不夠和恐懼失敗陷入憂鬱或焦慮。」

做法必須彈性

看著這幾種教養風格,你可能會說:「顯然,我必須做恩威並重型的父母。」的確,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似乎比較可能擁有快樂、成功的人生。但你必須記住幾件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教養方式。

教養風格和你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關。此外,你的孩子或許有特別的需求,使你難以採取恩威並重的教養方式。每一個人都不同,我們的孩子也是。

你對每一個孩子的好、給他們的自主權和陪他們的時間不一定相同,而你們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改變。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你的做法也必須有彈性,在他們需要時,給他們所需的東西。

不使用同套腳本

你不會一再使用同一套腳本。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有時訂下規則,堅持孩子無條件遵守是最好的做法。例如在孩子很小而且涉及安全問題的時候,你的解釋可能反倒會為孩子帶來焦慮。

我無法認同忽視型的教養和直升機父母,所以現在先跳過。最自然的教養方式或許是其他三種的結合。如果你強迫自己採取某種和自己個性格格不入的教養方式,可能對你和你的孩子都沒有好處。你也得了解另一半的教養風格,因為孩子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第三章,了解你的孩子。發現孩子的天賦,

斷定孩子的能力

我兒子詹姆斯七歲大的時候,我和我太太知道他就讀的那所學校不適合他,於是開始幫他找其他學校。我們去第一所學校參觀時,校長花了十五分鐘說他們的學校有多棒,然後把詹姆斯帶到另一個房間,說要對他進行「評估」。

我們心想,那得花點時間。沒想到十分鐘後,他們就出來了。校長說:「這孩子不是天才,但我們還是歡迎他到本校就讀。」我們沒討論,當下就決定放棄這所學校。

哪有人可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斷定一個孩子是不是天才?即使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校長也不能吧。他對能力的了解有多少,更別提天才了。如何只靠聊幾分鐘或是進行一、兩項標準測驗,了解一個孩子的興趣、才華和優缺點?他能憑藉的證據很少,對自己的判斷卻自信滿滿,也難怪我們對他完全沒信心。

別讓孩子有壓力

關於天才,我們跟他有不同的意見。我要在這裡討論的不是我們的孩子或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天才。我們都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想要儘早證明自己的孩子有特殊才能。如果不能在兩歲前證明自己的孩子是某方面的神童,這孩子似乎就別想進好學校,你得有心理準備,以後孩子或許只能找到低薪工作。

即使你有這樣的壓力,千萬別讓孩子有壓力。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發明某種革命性的科技產品、在醫學研究有突破性的研究、成為棋王或寫出不朽的歌曲。我所說的天才泛指具有某種特殊才能,而非像霍金、瑪雅.安吉羅、賈伯斯或莫札特這些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

智能定義太狹窄

為人父母的你應該關心的一個教育沉痾,就是學校對智能的定義過於狹窄。目前,學習成果大抵還是看學業成績,但學業成績並不能和智能劃上等號。學習能力主要還是著重語文和數學,這也是為何孩子上學時花那麼多時間練習寫字和計算。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和智能混為一談。若果真如此,人類文化將會變得貧乏無趣。

如果教育只重視少數幾種能力,其他能力就會被埋沒。你的孩子也許有許多才能和興趣,但老師和同學都不知道,校方因而可能下結論說,你的孩子天資駑鈍。真正的問題在於,學校對天資的定義過於狹隘。一旦我們了解所有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就知道孩子有很多條路徑可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只有一條。

第四章 如何強健孩子的心靈與體魄

父母不知孩子壓力

父母似乎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飽受壓力,原因在於父母自己壓力也很大,而且非常忙碌,有時壓力來自子女。為了工作、人際關係和過日子,他們已焦頭爛額。此外,正如費爾斯東博士(Lisa Firestone)所言,父母拚了命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

她說:「我們以孩子為生活重心,忙著接送他們,協助他們做家庭作業,帶他們去其他小朋友家玩,不知不覺就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孩子的感受。」

壓力引焦慮慢性病

持續不斷的壓力對孩子有長遠的影響,可能為成年之後的生活埋下焦慮和慢性病的種子。教育諮詢顧問田納特(Victoria Tennant)說:「如果壓力一直存在,無法得到解脫,身體就沒有時間放鬆、復原。」

久而久之,身體就必須付出代價:「如果壓力按鈕一直按著,就會一直釋放壓力荷爾蒙,即使身體不需要這樣的荷爾蒙,也是如此。於是,身體就會超載。」科學家稱這種狀態為過度激發(hyperarousal),讓人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速率加快、血管收縮、肌肉緊張。

「這會導致壓力失調,出現種種症狀,如高血壓、頭痛、視力減退、胃痛等消化問題以及臉部、頸部和背部疼痛。」

壓力徵兆分四類

你如何得知孩子壓力大?如果他們壓力大,你能做什麼?

柯恩(Melissa Cohen)是領有執照的紐約臨床社會工作者,也是合格教練。她把壓力的徵兆分為四類:

身體:頭痛、噁心、睡眠障礙、疲勞。

情緒:不耐煩、急躁、易怒、悲觀。

認知:無法專心、記憶力減退、容易擔憂、較明顯的焦慮反應。

行為:飲食習慣改變、愈來愈孤僻、咬指甲、無法完成每日應做的事。

注意行為是否負面

每個孩子會在不同時期顯示上述徵兆。如果你的孩子同時出現多種,也許你該和孩子好好談談並採取行動。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也提出類似的建議:

注意孩子在行為方面是否出現負面變化:孩子似乎比較煩躁或心情低落?對你的問題,孩子的回答是否愈來愈簡略、敷衍,甚至態度有敵意?如果是,那就是值得注意的徵兆。

如果孩子說「身體不舒服」也許是壓力引起的:如果孩子常去學校保健室或抱怨頭痛,可能原因出在壓力。

注意孩子互動

注意你的孩子和他人的互動情況:在你看來,孩子在家裡的表現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其實孩子可能壓力很大,只是你沒注意到,但你可從孩子與他人的互動看出端倪。偶爾和老師、同學的父母或孩子的朋友連繫,也許能得到線索。

聆聽與翻譯:很多人壓力很大,自己卻看不出來,尤其是年輕人。你的孩子可能用其他方式表達壓力,像是說自己好笨或經常說他覺得很生氣等。

尋求協助

尋求協助:如果你懷疑孩子壓力很大,尋求臨床心理學家之助也許能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你還能做什麼來減少孩子的壓力?你可採取的策略有很多。下面就是你可以參考的一些指導原則。附帶說一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些都是健全的教養原則。

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
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Navigate 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
作者: 肯.羅賓森, 盧.亞若尼卡
原文作者: Ken Robinson, Lou Aronica
譯者: 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