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漸升高 學者:6都恐剩2都

吳婉瑜 2019/05/12 17:56 點閱 55978 次
汪中和表示,面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台灣應盡早採取因應措施,如遷都與制定新能源政策。(photo by pixabay)
汪中和表示,面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台灣應盡早採取因應措施,如遷都與制定新能源政策。(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吳婉瑜台北報導】中國10日發布《中國海平面公報》指出,去年沿海海平面上升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台灣也身陷海平面上升的嚴重衝擊。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接受本報專訪時警告,目前的6都除了台中及桃園,其餘4都沿海地區20年後恐面臨暴潮、巨浪威脅,百年後都將消失。

中國沿海內撤

中國公報指出,海平面持續偏高,將造成低地遭淹沒、海水入侵等災害。針對設廠於中國沿岸的台商勢必造成衝擊。汪中和也表示,中國可能撤離華北、華東等沿海地區的工業生產、商業金融,轉移到內陸西北、華中、四川等地;他也提到,生意人對投資風險很敏感,自會轉往低成本、低環境風險的地方。

汪中和表示,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且位於西太平洋內側,西太平洋是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地區,平均上升值是世界的兩倍,估計2030年全世界的海平面會比2000年上升30公分,到了2100年上升至少1公尺,台灣沿海低窪地區都將逐一被淹沒,我們已經在與時間賽跑。

荷蘭更嚴重

受海水上升影響,比台灣嚴重的國家是荷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土低於海平面,然而荷蘭土地有限,沒有腹地可後撤,因此,荷蘭10年前就已放棄築堤與海爭地,他們創造了兩棲屋與海共存。兩棲屋的原理是讓所有房屋建在水上,像樂高玩具組合、隨水面上升移動。不過汪中和卻說,兩棲屋的作法不適合台灣。

汪中和分析,台灣夏天經常有颱風侵襲與巨浪,與荷蘭穩定的北海環境不同,比較氣候、地形條件,印尼雅加達是台灣最好的借鏡。汪中和表示,印尼計畫花10年時間遷都至島中間。若台灣也仿效遷都,汪中和建議,台北以南至台中之間的高處較為合適,不過城市重建需30年以上,他認為台灣應及早開始準備。

汪中和表示,從長期角度看,台灣最重要的是在海拔高於80公尺的地帶盡快建造新型節能低碳又抗災的新都市,目前來看,沿著平原分布的麓山帶是我們僅有的選擇。高於5百公尺的山區,因地質變化較活躍,又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地,不宜大規模開發。

地熱最適合台灣

至於政府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制定新能源的政策?汪中和建議,台灣唯一可以不受天氣、地形限制的是地熱發電。汪中和說,台灣地理條件好,地下熱能儲藏豐沛,政府在規劃長遠的能源規劃時,可參考紐西蘭、菲律賓、冰島等,這些地熱能源都做得很好的國家。他說,與其撤離電廠,不如開發管理地熱能源。

汪中和表示,雖然核電的碳排放量相較於燃煤少很多,有助於台灣在全球氣候變遷上的減緩;但安全上來說,海平面上升後,依靠海水來冷卻核反應爐、傍海設置的核能電廠絕對首當其衝,輕則影響運作,重則重演福島悲劇;除了核電廠,沿海的火力發電廠也會受影響,皆需謹慎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