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國際化都會 市長是總統完美跳板

邱慕天 2019/05/01 16:48 點閱 6797 次
各城市長透過跨國網絡連結,解決全球化問題的資歷,成為挑戰當代治國大位的顯學。(Photo by 聯合國官網)
各城市長透過跨國網絡連結,解決全球化問題的資歷,成為挑戰當代治國大位的顯學。(Photo by 聯合國官網)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市長挑戰總統,資歷可掛保證!過去以為國家領導人必須擁有中央資歷,或是從參議員或立委等民代出身,固有其道理,不過由於21世紀大都會的全球紐帶愈來愈重要,專家指出,挑戰總統大位的人,應該先擁有一張主要都會市長的國際政策成績單。

聯合國推算到本世紀中,全世界3分之2的人口會居住在城市。都會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佔世界GDP的7成以上。舉凡氣候變遷、難民安置、貧富差距等世界主要挑戰,大都市都首當其衝。洛杉磯國際事務副市長妮娜‧賀琪珍投書《外交政策》斷言,「城市外交」已經是全球新趨勢。

市長資歷是跳板

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研究員約爾‧戴依也在近期另一篇《外交政策》投書中指出,在競選美國2020總統的眾多民主黨人中,約翰‧希肯盧珀是丹佛市長、朱立安‧卡斯楚曾為聖安東尼奧市長、科瑞‧布克為紐瓦克市長、伯尼‧桑德斯有佛蒙特州的伯靈頓市長經驗;近來勢頭竄升的彼特‧布蒂吉格則是印第安納州南灣市長。

戴依引述社會學家薩斯基亞‧薩森的理論,指全球化不是一個沒有地方的無限現象,而是深深植根於城市之間的聯繫。城市是使世界變得更加緊密聯繫的地方:通過交通、通信、技術和金融服務,城市成為看到「全球化」的具體現場。在21世紀,城市治理的經驗發生質變,而市長的國際經驗將成為他們問鼎總統大位的絕佳履歷。

城際夥伴 全球在地化

戴依舉例,在2018上半年川普宣布美國將從巴黎氣候協議中撤出的數日裡,全美一眾市長「不顧川普反對」串連,以城際協約提出獨立的減碳環保承諾。「銅牆鐵壁網絡」匯集了120多個城市,進行反恐和打擊城市犯罪。「韌性一百城市」資助薪水給予各城設立「首席韌官」,協調災變、住房和治安等都市死角治理。「彩虹城市網絡」則旨在推動城際間的性少數友善環境…等。

有別於過往僅為公關剪綵而無無實質意義的「締結姊妹市」,「城際夥伴關係」目前在全球有數百個網絡,且直接讓市長們對國家面對的挑戰擁有「接地氣」的感受。賀琪珍表示,城際合作更直接、見效而靈活;當國家之間出現國族緊張和外交衝突時,市長依然可以與各種他國都市中的當地合作夥伴(如僑民社區,企業,非營利組織和藝術家)合作,幫助實施改善市民生活的計劃。

ph

圖說:美國鳳凰城市長格雷格斯坦頓(左7)出訪,與台北市長柯文哲簽署兩城市締結姊妹市儀式合影。(photo by phoenixsistercities.org)

挑戰總統權限

舉例而言,希肯盧珀在丹佛市長期間推動了全美最先進的輕軌運輸建案,此舉被世界各地的市長視為大城市減少碳排放的黃金標準;卡斯楚率領貿易代表團拜訪以色列,得到「滴泉」水務公司承諾改善聖安東尼供水系統的合約。

但賀琪珍同時指出,很多時候市政會卡關在缺乏中央層級的權限。例如商業上,市長沒有憲法權限來談判條約或貿易協議;國安上,市長的職權也僅限於在境內進行預防和應對問題。外交上,市長把時間用在外訪,無論多麼明智和合理,仍會遭人批評為「怠忽市政」。南灣市長布蒂吉格選擇在城市西南郊的廢舊車廠發表總統參選宣言,在戴依看來,也是一個政治訊號:「只有美國好,鐵鏽帶(rust belt)工業城才會好。」

市長最懂人民?

戴依總結,在全球化治理的時代,城市可以作為主要行動單位,讓國家發展在行政層次上更有彈性。但解讀近來「全球市長參選總統」熱潮背後的政見動機,也不難發現他們都訴求自己比中央官僚更瞭解人民日常生活關切的利益(住房、興業、交通)。

放下意識形態、進行務實外交,「超級市長」的資歷讓他們有底氣向人民高呼:「我懂得人民,選我當總統!」

taxi

圖說:世界人口高度集中都會區,面對氣候變遷、難民安置、貧富差距、犯罪防制等全球挑戰,市長也必須擁有國際視野。(photo by resilience.org)

taxi

圖說:不同國家25城市長,一同承諾對抗氣候變遷。(photo by c4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