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透過浮標設置,可以獲得颱風及時資料,讓天氣預報更準確!」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帶領的研究團隊,透過改良觀測浮標,從2015年開始持續監測颱風動向與強度變化,經過長期的分析、校正及建立模型。楊穎堅於25日發表會上表示,未來會持續設置浮標,預測颱風動態,對台灣的天氣預報、防災有更多幫助。
颱風預報更準確
楊穎堅表示,以往台灣只能透過衛星知道海洋表面溫度來判斷颱風性質,不過他們將美國的浮標改良,並裝設於於自行研發的觀測儀器後,投放到颱風最可能的路徑上,這些儀器可以測量以往測不到的200公尺深的海水溫度、鹽度、表面水流等,讓颱風預測更準確。
他也提到,他們在2016年設置完儀器後,剛好尼伯特颱風就來了,團隊透過即時觀測資料發現,以往對颱風生成扮演很重要的海水溫度,因為尼伯特本身風速太強,反而導致上下層海水混合,使表面海溫降低,反過來限制颱風成長,也因此尼伯特並沒有像過往假設一樣會持續增強,是觀測上的突破。
可應用在防災
「透過及時數據觀測,可以讓氣象局判斷颱風是風還是雨比較大,克服以往沒有辦法知道颱風性質的問題」,楊穎堅說,但研究上會碰到許多挑戰,由於儀器有限,但颱風路徑多變,所以目前只能透過以往觀測資料,將儀器優先設在颱風熱點;儀器的材質是否耐強風、電池的續航力都是需要再更精進的地方。
現場也同步邀請台大海研所所長詹森在花蓮觀測船同步連線。他表示,台灣長年受颱風侵擾,如果能在台灣周遭海域設置更多儀器,讓颱風的強度、性質與走向可以更準確預測,對於台灣的防災有很大的幫助。本研究於今年4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