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英文為國語 南蘇丹試驗7年仍失敗

邱慕天 2018/12/11 14:14 點閱 14970 次
7年下來,南蘇丹的英語政策可宣告幾乎失敗。(photo by 網路擷圖)
7年下來,南蘇丹的英語政策可宣告幾乎失敗。(photo by 網路擷圖)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推動全民說英語為何失敗?」上一個承認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如今宣告失敗。它是南蘇丹,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

獨立建國看似很理想,至少在7年前南蘇丹獨立時是如此。批准新憲法、印新鈔票和發新護照,各種立國工程昂揚地推動中,其中也包含了「全民說英語」。然而幾年間隨著政治惡鬥、內戰爆發、廣播系統凋零,多民族的南蘇丹各自「擁母語自重」。舊官語不被承認、新官語推不出去。「溝通」成了建國後最大的阻礙。

語言「轉型正義」

1300萬人口的南蘇丹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說著大約60種語言。唯一的共通語是朱巴阿拉伯語(也稱為南阿拉伯語)。朱巴阿語源自埃及,但在地化後已與北非阿拉伯語差異頗大,與標準阿語難以互通。過去北邊蘇丹的喀土穆政府推行數十年,使朱巴阿語成為通用全境的官語。然而由於它被視為外來殖民政權的語言,它是南方獨立後「轉型正義」的對象。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蘇丹最早由英國殖民時展開的正規教育小學母語教學,逐漸過渡到英語。然而1956年喀土穆政府趕走英國人後,就在正式教育中消滅了英語和母語,把南蘇丹變成「朱巴阿語的形狀」。

因此儘管英國也曾殖民過蘇丹,卻因已經隔代而被「洗白」。英語在2011年7月的南蘇丹新憲被列為官語,好切斷南國與北方喀土穆政權的口音聯繫。

cari

圖說:在歐美列強的祝福下獨立的南蘇丹設想了一個未來:透過講英語進入國際社會。(photo by 聯合國駐南蘇丹代表處)

藉英語走進國際

在歐美列強的祝福下獨立的南蘇丹設想了一個未來:透過講英語進入國際社會。近鄰中社會經濟也較為穩定先進的肯亞和烏干達,過去曾在獨立戰爭中庇護過南蘇丹解放領袖,他們都是英語國家。

然而,拋開壓迫者的口音並沒有治癒這個國家的分歧。根據「非洲大湖區報告倡議」刊載於《外交政策》的分析,7年下來,南蘇丹的英語政策可宣告幾乎失敗。英語僅成為少數上層人士使用的語言,但執政菁英的內鬥則讓南蘇丹陷入了崩耗國家前途的連年內戰,更使人們轉向自己的族語尋找認同。

一方面由於英語政策的貿然推行缺乏配套,合格師資缺乏。2011年前一路受朱巴阿語教育上去的高中生,完全無法適應全英語教育環境。許多師範體系的學生再被派往偏鄉教書時,大學沒學好也教不好英語,教學現場混亂。多年下來除了拖垮數理工程教育外,朱巴阿語仍是民間最強勢的共通語。

內戰火上加油

此外,就是內戰影響。南蘇丹內戰在建國僅僅兩年後的2013年12月在朱巴街頭爆發。由丁卡族出身的總統基爾與努爾族出身的副總統馬紹爾因權力鬥爭,各自號召支持者攻擊對方。馬紹爾的努爾族成為「叛軍」。當時政府軍在街頭用丁卡語與平民交談,一旦發現說不好丁卡語的努爾人就抓,努爾族只敢在公共場合講阿語或英語。

內戰5年下來打打停停,造成全國3分之1人口成為難民。《外交政策》報導指出,有4萬努爾的首都居民,今日仍住在朱巴郊區的聯合國難民營。記者白天訪視發現,就讀朱巴大學的努爾學生,從難民營進學校上課時,必須隱藏努爾口音。同時,難民營內的努爾人自辦中小學,努力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努爾語自辦教育。

cari

圖說:地圖北方的喀土穆政府將阿拉伯族的阿拉伯語推行全境。南蘇丹則種族多元,60多族各擁其族語。英語、阿語、族語,在政治和教育現場糾結成一團。(photo by Michael Izady via gulf2000.columbia.edu)

衣索比亞語也參一腳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直指,南蘇丹「是一個活教訓」,說明內部衝突為有效教育系統的發展製造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南蘇丹塔馬素廣播電台網誌報導,自從衝突開始以來,許多英語的FM廣播被迫中斷,社區和教會的地方電台也下播;英語報紙無法送達、發行量下滑。

此外,內戰還造成南蘇丹東面的瓊萊州和北面的上尼羅河州與中央政府斷連。在作為自治州的這幾年間,它們彷如「國中國」,不只仰賴隔壁衣索比亞的貿易進口、還使用衣索比亞貨幣、接受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教育,讓國家除了原有的「英語」、「朱巴阿語」、「丁卡語」和「努爾語」四種強勢語言之外,還有一個地區是「衣索比亞的形狀」。

語言等同認同

《外交政策》指出,語言與現代民族國家密不可分。在世界各地,官方語言政策被用來創造連貫的民族認同。它在內部統一了不同的民族,支持了中央政府的施政。

印度1950年獨立後高抬印度語,並打算15年內漸漸淡出殖民者的英語,但南方泰米爾納德邦的德拉威語族認為不公,自1960年代起憤而轉型為國內的分裂政治力量。印尼1945年獨立時也曾想舉人口強勢的爪哇語為國語,但身為有700種語言的多民族國家,印尼最終為「公平起見」,以通行東南亞數世紀的國際貿易語「(混合)馬來語(bahasa)」為國語。

反之,美國直接用英語洗掉印地安語;法國大革命後也沒在理會少數民族的布列塔尼語和奧克西唐語。反殖民、轉型正義、拉高或是貶低一個民族的地位,都視乎政策如何對待他們的母語和鄉音。如今中國將藏語、維吾爾語、粵語都視作「中華民族團結認同」的威脅,也就可以理解政策打壓的動機。

重拾回頭路

語言就是政治。只是當「過度泛政治」而不務實了,國家便陷入了南蘇丹分裂而無法進步的困境。在剛獨立時,政府趁國族意識正高來推行語言教育最為可行,但南蘇丹已因內耗錯過普及英語的有利時機。與台灣和中國大陸不同的是,南蘇丹各族母語依然活躍;因此不少國際組織近來轉支持發展「母語官方教育」,從「尊重承認多母語的教育環境」為基礎重新凝聚國民認同。

cari

圖說:南蘇丹由於英語政策的貿然推行缺乏配套,缺乏合格師資。(photo by wikimedia)

然而尊重「多母語」教育的現實第一步,就是包括承認朱巴阿語是不少南蘇丹人最通用的母語。近來,南蘇丹已開始在北邊州的國民教育中加入一路到中學的朱巴阿語教育。今年3月,外長休克萊更提出「加入阿拉伯聯盟」的觀察員資格申請,並以「我國說阿語」為理由,也無異接受了國家原地轉圈7年後,還是只能吃回頭草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