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升官」是人事管理的危機嗎?(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8/10/16 11:46 點閱 6308 次

報載新北市警察局有七名二線三星警務正出缺,但優先可調升的二線二星派出所所長卻紛紛放棄升官,最後七個缺升到排名第五十七名的所長,形同前五十人「放棄升官」;基層派出所所長工作繁重又日夜顛倒,這麼多人寧願「賣老命」,成為奇特現象。

「關鍵在薪水,」因為所長有主管、警勤加給和超勤加班費,警務正雖是升官,但屬內勤職務,月薪大約少了二萬五千元,對很多所長來說收入減許多,寧可放棄升官。

升官卻減薪

孫中山先生說過:「立志作大事,不要作大官」,這不正是奉行國父遺教的作為嗎?但是,有人爆料背後實情是:升官反而會大減薪!這又產生一個問題,那些願意升官警察,又是為哪樁呢?我想,這些人要不是相信「立志作大事必需要作大官」而犧牲,就是想升官後會有更多的「油水」可以補差額?

由Fredrick Herzberg所提出的「雙因子理論」(Motivator-Hygiene Theory),組織中的「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兩種動力,深深影響著員工的工作績效,前者以薪酬為代表,後者以工作成就感為代表。目前社會上22K太低的論述,是以保健因子出發,而後者以未成名前的藝術工作者為代表。

這個新聞中不想升官的警所長,都是看保健因子高過激勵因子的人員?那人事主管想要改變現狀的做法就是給升官的主管加薪;然而,新聞中也看到另一種解釋,就是升官後再高升的機率不大,也就是說,升遷管道不暢通,是組織中的反激勵因子,解方就是打通基層所長的升遷管道。

升官反而綁手綁腳

當然,這兩種因子都調整了之後,如果要放棄升遷的人還是這麼多,那是怎麼回事呢?或許,這有兩種解釋,第一,保健因子的「好康」,事實上是在基層當小主管,高升了反而綁手綁腳;第二,真正作大事(工作激勵因子),不是去陪署長整天開會,而是在基層解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因此,不想升官成名,掌握更多的資源,弄得健康生活兩失;不想福澤大眾,一呼百應,享受當頭的快感,而只願意在自己有成就感,薪水也不差的低階主管任職,這會是我們政府管理的重大危機嗎?還是,政府的人事制度,只要有足夠願意出來奉獻的主管就好,署長只有一人,不用搶破頭才是好的。

官不聊生?

或許,這新聞也表示,台灣「官」文化的底蘊,正因民主價值的轉換,一方面產生「官不聊生」的現象,讓政府組織內的員工認為追求激勵因子所要付出保健因子的代價太高,除非特定雙因子交換率的人才會有意願;另一方面,國父孫中山「作大事」的職人孕育空間,在政府當中真正出現!

最後,我最擔心,也是我認為應該進行更多研究的假設,是台灣政府民主化後,「政治影響專業」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不想升官主要就是升上去要搞很多政治,需要花那些與本職專業無關的腦筋,最後的結果還不都會是福國利民,會與自己良心過不去,選擇在基層隱於鄉野,是最好的生涯選擇!

官僚政治化是民主化的必然,但到底影響政府效能的程度是甚麼?在台灣一直都是個值得研究的政府績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