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鑷子奪物理諾獎 55年首有女性

邱慕天 2018/10/02 20:23 點閱 14930 次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得主(photo by 網路公開搜圖合成)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得主(photo by 網路公開搜圖合成)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光」能夠用來操控物質嗎?在1970年,科學家首倡肯定答案,近半世紀來,「雷射物理學」領域突飛猛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領域三位科學家再獲殊榮。他們是為此領域做出「突破性貢獻」的亞瑟‧阿許金(Arthur Ashkin,美國籍)、傑哈爾‧莫戶(Gérard Mourou,法國籍),以及唐娜‧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加拿大籍)。

史崔克蘭成為諾貝爾物理獎史上第三位女性得主,離上一次已超過半世紀。

瑞典皇家瑞典科學院週二(2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達9百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061萬)的獎金由三國物理學家合得。其中阿許金因開發了「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又名雷射光鉗」,允許精密的雷射光束在物理上操作微組織和微生物,因而得到總獎金一半的肯定。莫戶和史崔克蘭則各分得獎金的4分之1,以表彰他們「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貢獻。

任教於加國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史崔克蘭是諾貝爾物理獎史上第三位女性得主,位列在居禮夫人(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及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之後。

根據《衛報》報導,史崔克蘭在得知獲獎之後興奮地向諾獎委員會表示:「我很榮幸成為這些女性中的一員」。她強調,「女性物理學家值得肯定,因為我們存在。」

史上首位諾貝爾物理獎女得主居禮夫人出身俄國控制下的19世紀華沙,當時幾乎不可能有女子念大學;但她努力克服家境和社會雙重限制到法國留學,終於有機會以「鐳」的射線研究留名歷史。

curie

圖說:1903年物理諾獎得主瑪麗‧居里。(photo by Wikimedia)

梅耶則更是有30年的時間只能以「助教」身份或無薪職跟著同領域的教授丈夫,她的獲獎諷刺地揭露了科學界對女性的待遇不公。在她獲獎9年病逝後,美國物理學會設立了「瑪麗亞‧梅耶」獎,以紀念她對於物理研究的開創性發現。

mayor

圖說:1963年物理諾獎得主瑪麗亞‧梅耶。(photo by 美國物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