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戰場:寸土必爭的互聯網
World War Web
歷史充滿了自以為失落的烏托邦,沒有比將自己生存的年代看作是上一個黃金時代的半衰期更大的陳詞濫調了。不幸地,如果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此刻的數位鄉愁,也許不假。
安全威脅不斷出現和發展,應該擴展並豐富思想市場的平台已被網路白目和垃圾訊息機器人劫持,並充斥著虛假信息。權力愈來愈集中在少數私人科技巨頭的手中,他們的自私選擇對他們周圍的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互聯網的美、中、印哲學
本期《外交事務》中,亞當‧西格爾〈當中國統治網路〉一文正確地將過去互聯網的發展置於「美國自由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脈絡下描繪,並看到今日中國崛起對互聯網政治可能造成的影響:當世界愈來愈多人用中國應用程序和中國製造的3C韌體,你就是將經濟、外交、國安、情報的控制權交到北京手中(就像華府一直以來擁有的一樣)。
印度班加羅爾的全球信息技術服務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共同創辦人南丹尼萊‧卡尼〈民有民享的資料〉提供了有意爭取大國話事權的印度視角:願將數位基礎建設視為公共財;資料數據則是開放給公民檢閱的可讀文本。愛爾蘭數據保護專員海倫‧迪克森〈管制或解放?〉則指出,歐盟近期通過的〈通用數據保護法規〉將個資的主權歸還個人,管制乃是保障個人自由的基礎。
務實管制才有自由
美國資深政務官凱倫•科恩布魯則從政策視角,注意到有關互聯網灰色地帶的問題,來自於法規跟不上科技及其使用者社群的發展。她敦促華盛頓,利用廣播理事會(負責《美國之音》等公廣集團的聯邦機構)來平衡多元意見、資助Polygraph.info這樣的甲新聞查核網站、國會應該通過《誠實廣告法案》,讓人民知道政治廣告背後金主是誰。
最後,除了來自資安國防專家的〈網路戰場〉一文,還有數位科技專業記者與牛津大學網路治理學教授合作的專文〈科技巨頭的大抉擇〉。該文指出,今日數位巨頭已是「市集平台」的地主概念,掌握「上架權」、「收租權」,還收集用戶個資為廣告用途,很可能扭曲市場天平;故應推出更新漸進式數據共享規範,類似前述印度模式將片段不具名資料定義為不得壟斷的「公共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