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岳宏台北報導】「一問二應三轉介,同心協力防自殺!」適逢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9日表示,雖然自民國94年推動自殺防治中心以來,自殺已跌出十大死因,但自殺率近仍三年微幅上升,據106年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曾有自殺想法的民眾仍有達233萬人。立委林靜儀則表示,接納與同理自殺高危險族群,是自殺防治的第一線。
自殺人口微幅上揚
為響應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協會9日舉辦「同心協力防自殺研討會」,回顧台灣13年來的自殺防治成果,並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自殺防治經驗,包括衛福部長陳時中、立法委員王育敏、林靜儀都出席。李明濱致詞時表示,全世界每4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未遂,但台灣自成立自殺防治中心以來,即推動愛心專線、自殺訪視等制度,因此包括自殺死亡率、自殺行為比率都有大幅降低。
李明濱指出,台灣自殺身亡者從96年的3,933人逐年下降,降至104年的3,675人,但近3年又開始微幅上升。自殺為106年十大死因排名第11名,自殺人口總計3,871人,較前一年增幅2.5%,自殺通報人數於去年更達到巔峰的2.8萬人次。此外,近10年民眾的心理健康雖好轉,但全國15歲以上有自殺念頭的人口仍約有11.5%(233萬人),近1年想自殺的也有1.5%(30萬人)。
建立友善社會
「精神疾病患者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但近年精神疾病被汙名化,造成患者不敢就醫,最後走向自殺。」陳時中指出,媒體應多正向報導,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林靜儀也呼應,憂鬱症是許多家庭不願面對的問題,尤其許多婦女的產後憂鬱症遭受忽略,婦女常被認為「只是太累、求好心切」,而沒有獲得支持和醫療照顧。
陳曼麗則指出,根據106年自殺性別統計,每10萬人中有22位男性自殺,高於女性的11人,「社會期待男性較陽剛,男性因無法達成社會、家庭的期望,最後往往選擇自殺。」林靜儀表示,社會應建立多元價值,許多青少年得不到支持,轉而使用毒品或自殺,甚至去傷害別人,「接納與同理自殺高危險族群的人,是自殺防治最前端的責任。」
全民同心防自殺
「引發自殺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從壓力或精神疾病進展到自殺都有跡可循,因壓力引發自殺需要3個月,憂慮症也需要約16年。」李明濱指出,自殺絕對可以防治,且全世界公認,全民的關懷是自殺防治最有效的措施。研究指出,定期訪視自殺危險族群可以降低再自殺率50%、自殺死亡率30%。
李明濱強調,16歲以上有負面情緒的民眾,70%的人會跟親友講,另外70%的人也願意提供幫助,因此將會持續推動「自殺防治守門人」的理念,鼓勵民眾擔任「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協助」的角色。此外,自殺協會也推出心情溫度計APP,提供情緒困擾者自我檢測,並記錄結果建立檔案,若負面情緒指數較高,還會適時提醒給予建議,並內建全國自殺防治醫療診所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