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岳宏台北報導】經濟部規劃產業園區5百多公頃,力求解決產業「缺地」問題!經濟部3日舉辦「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前瞻論壇」,邀集17縣市政府、企業和學者商討工業用地不足的難題。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秦嘉鴻致詞時表示,工業土地需求至民國125年將達3,311公頃,尤以北部空間最為不足,呼籲政府優先滿足北部用地,並檢討提升工業區容積率的獎勵制度。
活化、新設5百公頃產業園區
為解決近年產業投資需求五缺之一「缺地」問題,經濟部3日舉辦「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前瞻論壇」,以啦啦隊LED 活力呼拉圈表演象徵中央、地方與企業齊心解決缺地問題的決心,包括澎湖縣、屏東縣、高雄市、新北市等各縣市官員都出席。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補助地方工業區公共設施升級146公頃,及設置在地產業園區396 公頃,已活化近5百多公頃土地。
「土地為經濟發展的根本,有土地才能進行投資。」沈榮津指出,由於產業園區報編不易且儲備用地漸失,特已補助7縣市共13處園區進行開發,以只租不賣、輔導未登記工廠進駐等方針,落實地方發展。此外,工業局也編列89億預算,對於閒置園區進行道路拓寬、汙水處理、環保智能、鼓勵運用再生材料的措施,改善公共設施、加強土地利用,吸引廠商回流。
設置城鄉發展區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透露,新任內政部長徐國勇上任之初即交代,內政部要全力拚經濟,前行政院長林全、與現任行政院長賴清德也指示,「為配合產業發展,土地利用要適時鬆綁。」內政部會以城鄉發展的角度,鼓勵縣市政府設置城鄉發展區,方便未來轉換為產業用地。花敬群強調,為防止土地開發浮濫,未來會在國土計畫的大架構下,一併規劃工業區周遭宿舍等公共設施,以有計畫、次序的方式推動。
土地仍供不應求
「產業園地僅占全國土地面積1.35%,4萬8千多公頃的面積貢獻產值達4兆,佔全國GDP達29.67%, 顯示工業對於經濟有高度貢獻。」但秦嘉鴻向政府官員喊話,109年產業發展總需求面積增加為2,221公頃,民國125年將達3,311公頃,「近3年就要增加1800公頃,但北部除桃園航空城,目前規畫只有80公頃。」秦嘉鴻建議,政府應優先增加北部產業用地。
經濟部日前準備將目前工業區容積率,從現行210%,提高到最高360%,並以「新增投資」與「能源管理」兩類方案核定容積獎勵,也開放以捐贈產業空間或繳納回饋金方式取得容積額度。對此,秦嘉鴻建議,獎勵規範仍需重新規劃,否則效果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