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基地:尋找矽谷之外的藍天(20180902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8/09/02 17:22 點閱 5044 次

新創基地:尋找矽谷之外的藍天
Peak Valley: Why Startups Are Going Elsewhere

我們都知道,矽谷的意義不止於一個地方,它是一種文化、一股氛圍,就像文藝復興的翡冷翠,自從HP電腦兩位創辦人80年的車庫創業以來,矽谷漸漸成為工程專業、蓬勃商機網絡、雄厚資金、冒險精神、頂尖大學等元素結合的世界級創新育成中心。

但《經濟學人》也提醒,矽谷的黃金時期可能到此為止了。從去年開始,美國人移入舊金山的人口不如移出的多。兩年前的調查顯示,有3分之1的灣區居民考慮在未來幾年搬走,今年這項數據已經升到近5成。錢也是一樣,5年前矽谷的投資客將半數資金押寶在本地新創團隊,今年這項數據已經降到約3分之1。

成本考量

首要因素,當然就是灣區的一切都太貴了。矽谷新創的營運成本可比美國一些其他城市高出不只4倍。比起大開大闔的互聯網服務一類新創,像是量子計算或合成生物學一類的創新應用沒有什麼暴利空間,在金流必須量入為出的考量下,只能早早搬出矽谷。

追蹤創客趨勢的考夫曼基金會指出,邁阿密的羅德岱堡是新的創客星球;洛杉磯也頗受投資者青睞;鳳凰城和匹茲堡已成為自駕車的育成中心;紐約吸引了新媒體入駐。至於海外,倫敦標榜金融科技;深圳是硬體製造業王國。

當然,這些也要感謝矽谷給全世界提供的便利科技,從智能手機到視訊再到聊天軟體,在世界各地冒出的創新點子更有機會媒合到資本、更多的跨國人力合作成為可能。出了矽谷,大有為的創新不再是白人男性的專利。

龍頭效應不再有利與弊

但就像前面提過的,互聯網服務的新創在巨頭壟斷下,漸漸有成為一灘死水的趨勢。在矽谷,臉書、谷歌、蘋果可以憑藉高獲利開高薪搶人、併購方萌芽的潛力新創。在中國,阿里、百度、騰訊也是如此,造成大者恆大。

最後,過去美國對研究型大學的研發投資和工作簽證政策,仍是許多國際新創人才的搖籃(外籍創客在矽谷的佔比歷來高達4分之1)。但今時的政策或許出於一種排外的政治短視,反而將人才大門關上。這層效應,對矽谷、乃至全球新創圈的傷害,不可不慎。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18/08/30/why-startups-are-leaving-silicon-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