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人新希望 北科研發腦波溝通器

陳恩潔 2018/08/28 14:34 點閱 13867 次
北科大研究團隊示範如何使用腦波溝通輔具設備。(photo by台灣醒報/陳恩潔)
北科大研究團隊示範如何使用腦波溝通輔具設備。(photo by台灣醒報/陳恩潔)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恩潔台北報導】面對全身逐漸失能的折磨,表意輔具進步,使漸凍人看見痛苦減輕的曙光!臺北科技大學2017年起與漸凍人協會發起漸凍人意念輔具開發計畫,經過一年的發展測試,完成15套「智慧腦波溝通設備」,使患者能藉由腦波意念,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清楚表達意思。

漸凍症學名為「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感覺神經元、大腦等皆運作良好,唯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造成全身肌肉萎縮無力,病症晚期連眼球方向也無法控制,因此也無法用眼動裝置進行溝通。漸凍症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女比約1.5:1,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目前全台罹病人數約1,000人,平均每3天就有一位新病友。

臺北科技大學劉益宏教授自去年起與漸凍人協會合作,由曹仲植基金會資助,開始進行智慧腦波溝通設備的研發、測試。劉教授致詞時表示,他的研究團隊從蒐集患者腦波資料開始,分析病友腦部最佳溝通通道,將所需電擊顆數由30顆降至5顆,隨後因應病友需求,以演算法開發精準度高的系統軟體,並增加注音拼字版。

整套腦波溝通設備包括電擊組、系統軟體、腦波機及電擊帽,其中電擊帽原本要價5.7萬台幣,非常人所能負擔,因此該研究團隊親自到迪化街找布料師傅量身訂做,壓低成本。劉益宏表示,接下來病友實際試用腦波溝通設備才是旅程的新起點,未來研究團隊將依據病友回饋的資料進一步改善。

已全身癱瘓、倚賴呼吸器的漸凍人協會前理事長陳大謀今日與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屈穎一同出席記者會,屈穎表示,此次新研發的輔具有很大的突破,除了讓病友能被動回答Yes/No問題,更跨越障礙,使病友能藉多樣選擇與人進行主動溝通。協會現任理事長林詠沂致詞時也表示,他對北科大研究團隊、曹仲植董事長等為漸凍人所做的貢獻感激程度並非言語所能表達。

該腦波溝通設備藉電擊感測腦波,藉由特定指令(請患者想像右手握拳),讓患者選擇想表達的意思,其中包括緊急、生理、心理等層面的選項,期待能藉此拉近病友與照顧者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