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高度變遷 穩定德國社稷的百大經典(20180819 德國時代週報)

邱慕天 2018/08/19 18:43 點閱 5095 次

回歸經典著作 建立人民共同素質

全球化的複合性、數位化的生活標記,後現代的社會愈趨複雜,使大家已經不再圍繞一些基本事實、基本教條、基本共識而一同生活。預備下一代踏上舞台,教育至關重要。然而究問下去,我們該提供多少電腦課程?要對氣候變遷有哪些掌握?在高人工智能的時代如何理解人的本質?

《德國時代週報》提出「回歸經典著作」,因為經典是國家民族的回憶與精神源頭。它定義今天、指向明天。對民主制度與社會對話來說,有一套共同的經典,會讓成員彼此更有安全感、信任,以及文明素養。

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應該了解《聖經》與荷馬的《伊里亞德》,因為這些作品是德國文化的重要關鍵。

想想有多少問題兒童、貧民區的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音樂、繪畫這些「上層藝術」?但經典書籍放在教育中,人人讀得起。然後書籍以外,我們可以想像電影、畫作、電玩遊戲也都可以是讓學生普及接觸的經典。

《德國時代週報》嘗試將經典分為四類:藝術/美學、語言/溝通、數學/科學、歷史/哲學,羅列德國全民應該從中汲取國族精神底蘊的100部作品。

它們包含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莫扎特的〈魔笛〉、披頭四〈你需要的就是愛〉、鮑布狄倫〈像一塊滾石〉、歐威爾《一九八四》、馬克思與恩格斯《共產主義宣言》、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克雷默《伊斯蘭史》、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卡繆《瘟疫》、喬伊斯《尤利西斯》等等。

完整清單請詳閱本期《德國時代週報》。
https://premium.zeit.de/aktuelle-zeit?wt_zmc=cross.int.zonpme.zeitde.printbox.ausgseite.bildtext.headline.headline&utm_medium=cross&utm_source=zeitde_zonpme_int&utm_campaign=printbox&utm_content=ausgseite_bildtext_headline_headline

biblio